第三章 投身革命(第3/8页)

关于这些会社是如何演变成为19世纪和20世纪的三合会的问题,除了法国历史学家谢诺主编的一本学术论文集外,再无公开发表的权威性英文著作讨论过。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宋氏家族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依仗这些三合会组织。因此,这个话题虽然晦涩,有很多难解之谜,很难完全梳理清楚,却是讲述宋氏家族历史的不可缺少的一环。

入关之初,满人仅仅控制了华北地区。在华南,海盗首领郑成功仍然效忠明朝王室,在陆地和海上不断对抗清政府。郑成功出生在日本长崎,其父是一个有名的中国海盗,母亲是日本人,是他父亲的小妾。由于这个原因,郑成功至今仍是日本木偶剧中的主人公。满人拿下南京后,郑成功和他父亲退守群山连绵的福建省,在与荷兰人统治下的台湾岛一水之隔的地方,拥立唐王称帝,号称明朝正室。

清政府无法击败他们,于是便贿赂郑成功的父亲,令其叛变投降。盛怒之下的郑成功于1659年率领10万大军向重兵把守的长江三角洲进兵。但他只善于海战,不擅长陆战。虽然他差点儿就攻下南京城,但最终还是被清军击退。郑成功只得再次暂避于福建深山,后来又从荷兰人手中夺下了台湾岛,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根据地。此后一段时期里,郑成功一直控制着台湾岛和厦门一带的沿海区域。1662年,由于自然原因——可能是癫痫发作,郑成功突然离世,他的起义运动戛然而止。正是郑成功的起义导致了各类新型秘密会社逐渐产生。

虽然在西方几乎毫无名气,但在中国人心目中,郑成功可是一位酷似亚历山大大帝的大英雄。郑成功在反清过程中建立了一套强有力的间谍系统和地下组织。他去世之后,这些组织也分崩离析。但有128名参加过起义的和尚却聚集在福州附近的南少林寺,继续对抗清兵。他们个个武功精湛,却被一名叛徒出卖,只有18名僧人侥幸逃脱。

这些英勇的和尚一个个被缉拿归案,最终只有5个得以幸免。这5位功夫大师通过古代的门派和海盗帮派的形式组织起来,形成了新的反清核心。他们根据明朝开国皇帝的年号“洪武”,给自己命名为“洪门”。洪门致力于推翻清政府,恢复明室,在中国,他们的爱国口号连小孩子都知道:反清复明。

洪门成员散布在从福州、厦门到汕头的沿海地带。他们当中很多是数百年前流放至此的客家人。为了集体生存下去,过去的流放犯和现在的亡命徒紧密联系到一起,共同进行反清大业。他们平日里从事贸易,偶尔干些打家劫舍的勾当,一有机会,便会袭击清军。后来他们来到了历来对外人抱有很深成见的广州城。

这些流浪者操着一口极为特别的潮州话,相互之间也用潮州话交流。由于不为广州人接受,他们便组成各种帮会,以便使自己在敌人中间活动时,能够得到庇护、支持和帮助。这些帮会兼具联谊和谋反双重功能。

这些帮会逐渐演变成了两个大的组织。在北方,由于政府控制得极为严厉,他们很少有公开表现的机会。他们更侧重精神方面的组织,常以门派的形式出现。八卦门就是其中的一支,它也被称为“义和拳”,西方人则称其为“拳匪”。

在南方那些远离政府严密审查的地区,这些社团便较少显露其精神色彩,更多地发起明目张胆的活动。他们模仿《水浒传》中的匪徒,并依据等边三角形的样子,给该组织取名“三合会”,三条边分别代表中国传统概念中的天、地、人。三合会又可分为三个分支:“天地会”“三点会”和“三合会”。查理和孙文就属于其中的三合会分支的成员。

各地帮会成员发展得很快。由于满族人入关彻底打碎了中国人的正常生活,在之后的数十年中,全国各地的农村到处是流浪汉、前朝士兵、游民、乞丐、盗贼、暴徒、杀人犯、劳工、各色商人、江湖艺人、工匠、士子和政治流亡人士。为了接纳各色各样不断增多的成员,各地三合会的组织规模成倍地增加。到了19世纪,已经出现了数百个附属帮会,他们之间仅保持着名义上的联系。其中的一些,如哥老会[3],属于罗宾汉式的帮派,其成员由穷人、农民和运河船工组成,他们建立了一整套以走私为代表的地下经济网络。

很多在正常社会中晋升无门的冒险者都加入了三合会。通过各地的组织,这些野心勃勃的人能够操纵大量资金和闲散劳力,在政治和社会地位上获得相应的补偿。一些地方的三合会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爱国组织,而另一些则借爱国之名行犯罪之事。其他的则两者兼而有之,表面上是爱国的组织,暗地里由一根看不见的“暗线”连接着一个犯罪组织。上海的洪帮就属后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