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20章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第2/3页)

王世充叹了口气:“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马邑和雁门这两个郡,就是通向东突厥和漠南草原的两个门户,汉胡杂居,非本地人不可驾驭,雁门那里地势险要,处于山中,防守尚可,但想要迅速地打通跟突厥的联系,或者说放养战马,那是不如马邑的,刘武周在马邑经营多年,他这回从军建功,想必就是想在马邑混得一个军职,不管我们助不助他,这一点都很难有改变,所以我安排李靖去那里,也只是暗中设法挑起刘武周和关陇势力的矛盾,让他以后把首要的目标对准关陇,给我们在中原的起势争取时间。”

魏征摇了摇头:“可是这样一来,主公还可能把李靖给收回来吗?老实说,李靖的将才绝世,并不在主公之下,这样的人才在乱世中用好了,那就会是您的韩信,远非张金称可比,万一李靖陷在马邑了,那可如何是好?”

王世充的眼中碧芒一闪:“以李靖的本事,一定可以想办法脱困的,这点我深信不疑,而且我相信李靖的人品,选择了向我效忠,一定不会再去投靠别人!”

魏征笑而不语,两人一起看向了远处的大营,王世充仰头看了看天空中的明月,心中暗道:一切真能如意吗?

吐谷浑,伏俟城,这座位于车我真山(古地名,今不详,推测大约是在青海西部)中的石制坚城,正好卡在入山的唯一一条通道之中,四周都是高耸入云的山峰,峰上覆盖着冰雪,就连善爬的猿猴也只能望峰兴叹。

而这座高约四五丈的石制城堡,虽然正面宽度不过两三百步,可就和隋朝的雁门郡一样,卡在山峰之间,可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城后是一座方圆几十里的山谷,谷中青草密布,几十万头牛羊散居其中,而四五万帐落,也在这山谷之中星罗棋布,这里,就是吐谷浑人最后的避难盛地,也是他们几百年来多次逃过灭族之厄的祖先保佑之地,在这个隋朝四路大军铁壁合围,连只鸟儿都难飞进来的时候,更是他们最后的圣地了。

伏连可汗是个五十多岁的老人,须发斑白,按着慕容氏古老的传统,头戴步摇金冠,而须发则都梳成了一条条干净整齐的小辫子,走起路来,辫发和步摇金冠上的金枝一起晃动,别有一番风情。

可是这位吐谷浑的可汗,这会儿却是愁眉苦脸,两只不大的眼睛紧紧地盯着山外那密密麻麻的隋军营帐,还有在山外草原上来回奔驰,耀武扬威的数万隋军骑兵,长年被草原上狂风吹皱着的脸部皱纹,一根根地晃动着,每一下都反映出他内心的焦虑与变化。

自从一个半月前,隋军的大军四面合围,在山外摆开了阵势之后,伏连可汗就发现自己插翅难飞了,这回隋军的人数,看起来比他在山谷中的牛羊数量都要多,伏连可汗终于意识到自己这回惹了多大的麻烦,可是慕容氏的骄傲却让他没有任何投降的打算,吐谷浑从没有向强敌投降的可汗,以前在北魏的太武大帝,战神拓跋焘面前,先可汗宁可向南退入无人地带,也保持了气节与尊严,而这,也是伏连可汗想要做的。

对面的隋军阵营里,又传来一阵鸣鼓之声,两三千步兵,列着整齐的队形,向着这吐谷浑的山城缓步而来,又是一次徒劳的攻城,在这两个月内,这种事情每天都会发生,双方的兵士都已经习以为常了,经历了开始十余天的猛攻,隋军在城下留下的几千具尸体,已经让攻方基本上放弃了强攻的打算,这山道最多只能容纳十几人并排而行,一切攻城的手段都用不上,除非能让尸体堆到城墙的高度,不然这座石城是牢不可破的,只是杨广为了自己的面子,每天仍然强令将军们率军攻击,以证明这里仍然是战场!

几千名隋军在入山的通道外列阵,长槊手们举着盾牌,缓缓向前,后面几百名弓箭手跟随,到了离城二百多步的距离,弓箭手们纷纷从盾牌中钻出,向前奔个几十步,胡乱地向城头射出一排羽箭,然后头也不回地向后撤离,换下一批的弓箭手上前,而城头的守军也是如此,吐谷浑的弓弩无论是劲道还是射程都无法与隋军的军用弓弩相比,若不是有居高临下的地形之利,早已经被压制了,可是靠着这城墙加上山道,足有六七丈的高度优势,城头的弓箭手们也是一阵向天乱射,跟城下的隋军倒是斗了个旗鼓相当。

三四轮的弓箭射完,城下的隋军倒下十几个,散乱地躺在那几千具尸体之中,已是深冬,不少尸体上都盖了厚厚的冰霜,得亏在这高原的寒冬,才不至于象中原的夏天那样,产生大疫,城头的吐谷浑人也倒了十多个,被迅速地抬下,保持着城头始终有五六百守军,而伏连可汗,整个过程中都一言不发,冷冷地看着这场例行公事般的攻守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