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工业设计的兴起(第2/34页)

在产品设计方面,虽然德国的彼得·贝伦斯早在1907年就开始为德国电器公司设计家用电器,但是,德国的工业产品设计,无论其深度或广度,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依然远远落后于美国。究其原因,应该说与国家的经济情况、经济政策的重点、设计界和企业界对设计的基本立场和原则分不开。在各种设计范畴中,美国显得最为突出的是工业产品设计,尤其是在消费性工业产品和家庭用工业产品的设计方面,美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更为成熟。

美国的平面设计的发展,与广告等商业促销活动密切关联,因而,其发展也非常迅速。战争期间虽然也如同欧洲一样,出现了为政治服务的平面设计运动和政治宣传画,但是,主流一直是商业的。这一点,在本书作者的另外一本著作《现代平面设计》中有详尽的介绍。

如果说德国人对于设计的最大贡献是建立了现代设计的理论和教育体系,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把社会利益当作设计教育和设计本身目的,那么,美国对于世界设计的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发展了工业设计,并且把工业设计职业化了。在发达的工业,成熟的商业,雄厚的经济实力的基础上,美国在全世界率先把工业设计变成一门独立职业,职业化的进程早在1920年代末期已经开始在纽约、芝加哥等地启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美国工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战争期间,联邦政府对于武器和各种军需用品的大量需求,刺激了美国的工业发展。制造武器的过程中, 对于零部件标准化和可更换性的严格要求,深刻地影响了日后的消费产品和民生用品的生产制造。1918年战争结束后,美国战时工业立即迅速转型,兵工厂里那些具有熟练技能、熟悉标准夹具、模具、量具等整套设备和技术要求的工人,分散到各个行业中去,推广了零部件加工的标准化、产品检验的精确化,提高了美国工业生产的整体水平。美国工业开始进入大批量生产阶段,科学管理、流水生产线等新的管理和生产方法都开始被引入和采用。产品标准化(standardization)和管理制度规范化(rationalization)成为这次工业生产改革的重点。美国生产的各种民生用品和消费品,无论其产量或质量,都达到当时世界一流的水平。一方面,企业家尽量设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以达到创造更高利润之目的。凡是能够替代人力,或降低劳动技能要求的机械,哪怕一次性投资比较昂贵,他们也乐于使用;另一方面,为了促进市场的销售,广告、企业形象、商标等种种促销手段也开始被广泛采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到1927年前后,美国的经济出现衰退迹象。众多的小企业由于市场竞争失败而破产,这种经济衰退的恶劣情况,在1929年华尔街股票市场崩盘时达到顶点,美国进入一次空前的全国性经济大危机。直到1933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大规模采用新的经济改革政策,改变美国以往政府对于宏观经济放任自流的基本立场,转为大规模地从金融、投资、税收、社会福利等方面进行干预,由国家投资进行各种大规模的基本经济建设项目,用以工代赈的基本原则来促进就业,由联邦储备系统对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宏观调节来控制经济发展。通过种种努力,美国经济才重新出现复兴的迹象。

在大萧条时代,美国的生产乏力,消费萎缩。面对着产品销售锐减的窘况,生产厂家转向设计师,希望给他们的产品赋予更加现代的外貌、更有力地吸引消费者,好的设计被誉为破除消费者惰性的最好途径。只能体现功能和效率的外观,已经不能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美观成为商业竞争的新利器。将产品时尚化,或者说让工程变得时髦起来,使那些司空见惯的产品看起来很新潮,让人中意,自然而然成为合乎逻辑的下一步。这个年代的美国设计师们,活跃在建筑、包装、广告、室内设计、平面设计、展示设计等多个领域内,他们相信:无论多平凡的产品和用具,都可以通过现代化的重新设计获益,甚至是重获新生。这种信念催生了一个新的行业——工业设计师成为美国工业的白骑士。这些设计师的工作帮助塑造了20世纪美国的国家形象和社会的生活形态。

哈罗德·凡·多伦(Harold L. Van Doren)和约翰·G.里德奥特(John Gordon Rideout)1933年设计的流线型踏板车(Skippy-Racer Scooter)。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通用电气公司生产的烘面包机已采用塑料机身。

个人化用品——阳光公司出品的男士剃须刀(Sunbeam Shavema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