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抉择(四)(第3/4页)

“那也未必,他的本事,大伙都能看得到!”郭威性子非常谦和,笑着否认。“顶多跟我一样,一边用他,一边抱怨罢了!”

“你以后得记得多敲打敲打他,否则,等回到汴梁,站在朝堂上。他再这样胡闹下去,早晚引祸上身!”郑仁诲也不跟他争论,继续认真地补充。

“那倒是,君前失仪,可是容易被言官抓到把柄!”郭威对此,深表认同。想了想,低声答应。

“明公,你,你真的一点儿都不动心?”用耳朵判断出郭威的亲卫们距离自己很远,郑仁诲却忽然换了话题,低下头,以只有二人才能听见的幅度追问。

“我……”郭威被问得手一哆嗦,差点就把郑仁诲当作兵器丢将出去。但是很快,他就又恢复了平素那沉稳大度模样,幽幽地叹了口气,低声道,“大兄切莫再拿我说笑了。我就是个大头兵,连读书识字,都是在当了指挥使之后才有钱请了先生教的。如今已经位极人臣,怎么敢奢望太多?”(注1)

唯恐郑仁诲继续同一个话题,他摆了摆手,幽幽地补充,“况且从黄巢入长安到现在,这都多少年了,天天打仗,你我乱世不够长么?想当年,郭某也算是宦门之后,却都差点活活饿死。那底下的平头百姓,这些年来,得多少人横尸沟渠?所以这些年来,郭某想想自己饿肚皮时的光景,就巴不得早点儿将乱世终结。甭说主公待某亲若兄弟,即便他待某只是如一般儿郎,就冲着他能让乱世现出终结的迹象,郭某也不敢再为了一己之私,而令千万人横死荒野!”

“明公有如此仁心,乃天下万民之福!”郑仁诲闻听,心中大为感动。退开半步,长揖及地。

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真正读书人的理想,不应该就是这些么?能跟在郭威这样一个心怀万民的将军身后结束乱世,自己即便马革裹尸,此生又有何憾?

“你我兄弟,何必如此多礼?”郭威侧身避开,然后探出双手搀扶,“这些话,咱们两个私下说说,出我口,入你耳就行了。没必要天天挂在嘴边上,让人觉得郭某好像个伪君子一般!”

“那是自然!”郑仁诲想了想,郑重点头。随即,四下看了看,继续用极低的声音补充,“明公有拯救万民之心,某自当全力追随。但我观陛下的最近言谈举止,总觉得他,他已经心力憔悴。万一哪天他忽然驾鹤而去,太子最近也缠绵病榻,朝政,这大汉江山,恐怕就得交到二皇子承佑手上。到那时,明公多做些准备,才是上上之策!”

“嗯……”郭威最近,也察觉刘知远的身体、精神和性格,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所以并不认为郑仁诲是在危言耸听。沉吟了片刻,用同样低的声音回应,“届时,届时再说吧。实在不行,我就自请出镇地方,走得远远的,眼不见心不烦便是。二皇子虽然性情狂悖,只要郭某不碍他的眼,倒也不至于把我这个叔叔辈怎么样。唉,老天爷真不长眼睛,好不容易,乱世才出现了点结束的迹象,却又,却又,唉——!”

“唉!”郑仁诲也觉得非常无奈,低声陪着郭威叹气。

与郭威一样,他心中一直也存着某种期待,期待乱世早点结束,期待汉唐重归,四夷宾服。期待像自己一样的人能过上安居乐业,读书识字做官,不用整天琢磨着杀人便可以谋取功名。

现在,无疑是他们两个对目标最接近的时候,只可惜,刘知远这个天子,恐怕时日无多了。而刘知远的继承者,又不似个有道明君。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万一刘知远仙去,继任者不知轻重,胡作非为。恐怕刚刚才安定了没几天的中原,又要陷入混乱动荡之中。

而契丹人,却已经不是当年的契丹人。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朝廷,自己的固定军队,自己官吏体系和律法条文。趁着中原内乱,再度借助燕云的地势策马南下……

“莫非中原真的气数已尽,五胡乱华惨祸又要重来?”猛然间想起大唐之前某一段历史,郑仁诲心中好生悲凉。正准备再努力一次,劝说郭威好好权衡一下轻重。忽然间,对面冲过来一道黑影,风一般与二人擦肩而过。

“秀峰兄,你这是要去哪?”郭威乃百战之将,年龄虽然已经大了,反应却依旧比很多青壮还要敏捷。迅速腾出一只手,抓住了黑影的手腕,大声问道。

“啊——!”兵马都监王峻嘴里发出一声惊叫,踉跄了几下,才重新站稳身形。看着郭威和郑仁诲,气喘吁吁地叫喊,“是你们,你们两个怎么在这儿?老郭,你怎么身边连个亲卫都不带,万一辽人派了刺客怎么办?老郑,你也真是,也不劝阻一下他!”

“刺客,刺客又不会飞,还能跑到军营里头来?”郭威松开手,笑着摇头。“秀峰兄,你这是要去哪?急匆匆的,连路都顾不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