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0章 官制改革(一)(第2/3页)

若不是北地郡方面一直在报告合黎山没有动静,刘彻都要怀疑剧孟被人阴了。

“合黎山,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刘彻有些想不明白。

于是他拍拍手,叫来自己的侍从官,对他嘱咐道:“卿去少府,让少府放飞信鸽,联络合黎山,朕要尽快知道合黎山的情况!”

“诺!”

这人立刻领命而去。

而刘彻也没有清闲多久,就有宦官来报:“陛下,御史大夫来了……”

刘彻立刻站起身来,吩咐着:“把晁错带到此处来见朕吧……”

周亚夫的政治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了。

按照传统,夏季是封侯的季节,一旦晁错被封为列侯,那么,只需要过渡几天,他就可以接任丞相之职了。

但刘彻却没有丝毫的怜悯之心,想方设法的想要在周亚夫下台前,利用这个空当,塞点私货进去。

这也是学习的后世米国政治制度的精髓——总统到点了,下台前,突击通过几条政策、法令,突击特赦一批关系户。

而刘彻借着这个机会,几乎是生掰硬扯的让周亚夫在几条诏命之下附署。

有的是周亚夫自己也想做,但一直没做成的事情。

譬如,收地方诸侯王治国权,将诸侯王从国王变成一个名誉头衔。

这种事情,刘彻和周亚夫配合起来,默契无比。

先是刘彻自己扭扭捏捏的说了一堆大道理,又扯了吴王刘濞、济北王刘兴居这样的反面例子,周亚夫立刻就跳出来请求“为万世计,宜收诸侯王之权”。

刘彻立刻顺水推舟的同意。

于是,天下诸侯王懵逼了。

他们失去了最后的能够与中央掰手腕的权力,从此他们的王国,王宫以外就与他们无关了。

他们只能在王宫里当个吉祥物。

当然了,凡事都有例外。

诸侯王之中,如刘彻的兄弟们,还有梁王刘武这样的亲皇叔,都被保留了特权。

另外,刘彻也没有要赶尽杀绝。

而是给诸侯王们指出了一条出路。

想继续做真正意义上的国王?而不想当吉祥物?

可以!

学习蒙王刘非,请求镇抚新固之土就可以了。

塞外世界这么大,随便各位皇叔皇伯和兄弟们抢地盘了。

这个诏命一下,诸侯王们立刻哀鸿遍野,但没有人敢跳出来反对。

在诸侯王们眼里,刘彻的形象,已经与恶魔挂钩了。

就是吕后当年,对于宗室下手,可能也不如刘彻这么狠!

上台才八年,就弄死了一堆叔叔伯伯,还把自己的亲哥哥都流放掉了。

太恐怖了!

没有傻子敢与刘彻唱对台戏。

诸位皇叔皇伯皇兄皇弟,不得不认真考虑去塞外选个地盘,再做诸侯王了。

而王子们更是诚惶诚恐,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早做打算。

以至于出现了,有王子殿下打算报考武苑,投效军旅的故事。

刘彻对于这样的宗室榜样,自然是好点赞,不仅仅特批了他的请求,还赏赐了他黄金一百金。

于是,更多的王子响应了起来。

这是好事!

但,也有一些事情,周亚夫是怎么都不赞同,刘彻说干了口水,才勉强同意的。

譬如改革汉室官员等级制度。

在原本,汉家官员的等级其实很模糊,譬如九卿和郡守皆为两千石。

都护府都督也是两千石,未来将推行的州部刺史也是两千石。

就连御史大夫还是两千石。

虽然有所谓的中两千石官员、真两千石、两千石和比两千石之分。

但,其实地位相对模糊,难以区分。

至少,很难让爬到了两千石的大臣们感觉自己与其他人有什么区别。

这怎么能行?

刘彻深知,人的进取心和奋斗力,很大部分就是来自野心,而野心源于攀比。

所以,趁着周亚夫即将下台的空窗期,刘彻趁势下达了改革诏命。

他要求丞相府牵头,与九卿各有司,重订官员等级。

按照他给出的指导要求,一千石以下,照旧如故。

但一千石以上,就有了更多细分了。

从一千到一万,分为新的十个等级。

丞相最高,为一万石,太尉和大将军,与丞相平级,同为一万石。

但基本上,汉室以后是不会新设太尉和大将军,最多将之作为一个荣誉头衔,追封给已故之人。

而丞相之下,就是九千石的御史大夫,而九卿则全部统一为五千石。

至于五千石到九千石之间的这些等级,是给那些工作特别突出的五千石准备的。

五千石以下,两千石以上,为各地方郡守、州部刺史以及都护府都督的秩比。

这样划分的好处,不仅仅在于给官员们加薪,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

更可以有效的编织起一套官员等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