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1章 破而后立(二)(第2/3页)

假如外人解读错了。

那也与永远正确永远伟大的天子无关。

毕竟,历代圣王身边,也不乏有着想要蛊惑君上的佞臣不是?

当然,作为皇帝,刘彻可以不认同某些人说的某些话。

但一定会誓死捍卫他们说话的权力!

言论自由嘛!

周公不就说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就连桀纣,也止不住天下悠悠众口啊!

只是,赵禹和诸位持书御史们,现在看着刘彻的眼神,却都是惶恐中带着期盼,期盼里又有着犹豫,犹豫之中夹杂着几分热血,热血里面,有个声音在大声呐喊:“说出来,说出来,说出吾辈法家士子数百年来的话,说出商君、韩非子的判定!”

就差有人在旁边敲鼓助威,呐喊加油了。

只是……

说出二字,何其难也!

这个世界上,从不缺说真话的大臣。

譬如冯唐,他就瞎说了大实话,然后……然后去楚国了……

还有张释之,勇于直谏,敢于犯颜……然后……然后差点死在了长安……

要知道,这两个案子,不仅仅关乎了儒法,也不仅仅关乎忠孝。

这是大是大非,这是汉室数十年来的政治正确!

在这其中,牵扯的不仅仅是一个儒家的问题。

那个深坑里蹲着的大鱼,说不定就有一条姓窦或者姓薄。

那就是个火药桶,一点就着!

但刘彻就是这么看着赵禹和持书御史们。

一直盯着他们,这让赵禹和持书御史们在心里面承受了莫大的道德压力。

法家的大臣的性格,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就是对法极诚。

诚到什么地步?

明知道是死,也一往无前!

想当初,赵禹等人南下处理齐鲁四王一案,那都是在家里吩咐好了后事,准备好了棺材,留好了遗书去的。

每一个人都是抱着必死之心。

便是留守的廷尉诸官,也都是送壮士赴死的决心,将廷尉官员送出长安的。

自然,这些人在面对自己的内心和所坚持的真理与世俗的矛盾之时,非常纠结。

在事实上来说,法家的臣子们,除了少数人,其实大多数,都是很纠结的。

不要以为,法家除了出酷吏,就出不了爱民之官,有仁爱之心的官僚。

历史上,吴起可以为士兵吸浓,西门豹可以率领百姓同甘共苦,李冰治蜀,万民拥戴。

而在法家著作里,也能看出来,法家的先贤们,绝对没有一个是希望用万千人鲜血来铺就自己的将相路的人。

若他们是这样的人,那,法家的道统早就灭绝了!

对于法家的人的心理状态,韩非子说的最好: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先王胜其法,不听其泣,则仁之不可以为治亦明矣。

所以,一个合格的法家门徒,绝不是滥杀无辜之人。

法家杀人,那都是证据确凿的。

也就是后来儒法合流后,学会了儒家的自由心证和诛心神功后,张汤才开始发明“腹诽”来打击政敌。

而如今在刘彻面前的赵禹等人,无疑都是很合格的法家门徒。

所以,他们在刘彻的重压下,终于有些崩溃。

当然,最主要的是,赵禹忽然想清楚了一个事情——陛下忽然要我说这两个事情,想做什么?

答案不言自喻。

皇帝,至少刘家的皇帝,一直都是这样,忽悠着或者说怂恿着臣子们去冲锋陷阵,自己躲在后面悄悄的把控局势。

如今,天子的号角已经吹响。

作为自诩为天子忠臣的他,还能有什么好犹豫的?

于是,赵禹恭身说道:“陛下果真要听?”

刘彻跟个好奇宝宝一样的点头说道:“然也!”

“陛下,以臣观之,若臣为楚令尹,斩直躬之父,而举直躬!何也?此大义灭亲!”赵禹几乎是毫不犹豫地说道:“如周公诛管蔡,石碏诛其子,皆是如此!何也?杀一贼而安社稷!”

刘彻听了微笑着没有说话。

楚国直躬案,在最开始其实很简单。

就是有个楚国人叫直躬,举报他爹盗羊,楚国当时当政的令尹听说了下面人的报告,二话不说,将直躬处死。(也有说法是直躬的父亲被判死刑,直躬请求替死,令尹准许他替死的行为)

这事情,在战国时代,闹了几百年,儒法黄老墨,几乎全部被牵扯进来。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具体到儒法的观点,自然是儒家说直躬死的好,胆敢告发父亲,简直是不孝。

你不死谁死?

但,法家的反应更激烈。

自商君以降,几乎所有人都将楚国衰落的锅往这个案子上扣——为什么楚国弱?因为杀了直躬啊,所以楚国奸臣多啊!

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也是战国时期,甚至是现在,区分一个人到底是儒家还是法家仰或黄老派的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