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0章 匈奴最后的指望(第2/3页)

“今天,诸君将我军战死者的遗骸尽量清理出来……”郅都对左右的官员吩咐:“明日,吾将亲帅全军将佐,为阵亡将士入殓!吾将亲自上书陛下,请将诸将士遗骸,葬入茂陵!”

这些英雄值得陪葬帝陵,与天子同在,永享祭祀的荣誉!

在过去,陪葬帝陵,这是只有高级贵族和两千石以上大臣才有的资格。

但今上即位后,修改了这条规则。

今上,准许了大量的义士、英雄,陪葬霸陵和阳陵。

特别是吴楚之乱中死王事的官吏、士兵,都被准许陪葬阳陵。

还特地在阳陵之南,背阴之地,为这些官吏、士兵,单独建立了一个陵园。

这是现在汉家天下百姓心里的最高荣誉。

陪葬帝陵,不仅仅意味着可以得到国家祭祀,更意味着自己的先人在九泉之下依旧能得到先帝的庇佑!

更是一种拉近刘氏和天下官吏、百姓之间距离的办法。

毕竟,皇帝高高在上,寻常人连见都见不得。

在以往,哪怕你对皇帝再忠心,皇帝也不知道啊。

而且,对中国的贵族士大夫以及百姓来说,这天下是皇帝的天下。

社稷是刘氏的社稷,与多数人,还真是没有什么关系。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但,假如某人的先人,葬在帝陵。

这就不同了。

这意味着此人的祖先与先帝同在,这意味着此人既是皇帝的家臣,家兵、家官。

这意味着,忠臣和义士,不用在担心皇帝不知道你。

忠臣义士死后,无论高位高低,只要具体事迹被确认,就可陪葬帝陵。

死后依然追随自己的君王,在九泉之下,辅佐和侍奉。

上次马邑之战的战死者,就全部被准许入葬茂陵。

天子亲自参加了战死将士的葬礼,还下诏赐予这些将士每人一件冥器,准许他们在九泉之下,依旧为其臣子。

同时准许这些人的家族,在他们的灵位上,铭刻上一个“御”字。

这极大刺激和鼓舞了汉军的士气。

此时,郅都将这个事情说出来,也算是一种安慰和告慰。

将收敛战死者遗骸,同时装殓的事情视察了一遍后,郅都回到汉军大营,等待他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首先就是要接见那些投降的夷狄。

此战,汉军重创了匈奴两个万骑(休屠部族和须卜氏族),彻底歼灭了当屠氏族的万骑,缴获了当屠氏族的大纛。

同时逼降了浑邪部族的万骑,另外还有上万夷狄投降。

这些夷狄,都是先前被驱赶来的炮灰。

模样有些怪异,既不像匈奴,也不像中国人种。

据他们所说,他们是被匈奴灭亡的大宛遗民。

同时,他们跟大夏王国有些关系。

大宛什么的是哪个犄角疙瘩的夷狄之国?郅都不知道。

但这大夏就不得了了!

刘氏遗落在外的亲人啊!

当今天子甚至说过“不复大夏,朕妄为人子,愧对先帝及列祖列宗。”这样的话。

所谓皇帝动动嘴,臣子跑断腿。

君王的意志,既是大臣的目标!

所以呢,郅都直接无视了大宛人的样貌,反正,这个事情是天子要去考虑的问题。

大宛人既然跟大夏有那么一点点关系,那就留下来吧。

正好汉军也需要大量的免费劳动力。

至于那浑邪王的投降,倒是有些意思。

作为汉室高层,郅都当然知道,大鸿胪公孙昆邪这些年一直在致力于说服浑邪部族归汉。

甚至将此事列为了大鸿胪衙门的重点工作。

而现在浑邪王降了他郅都。

“公孙老儿,估计要跳脚了……”郅都在心里笑了一声。

但公孙昆邪的意见和态度,无足轻重。

大鸿胪衙门甚至都已经快被排挤出九卿了。

今天的汉家,武人当政,像大鸿胪这样的衙门,已经可有可无了。

没看到考举士子宁愿去基层,也不愿意被分配到大鸿胪衙门养老吗?

所以,郅都也只是一笑,就没有理会公孙昆邪可能的反应了。

倒是那浑邪王,一见到郅都,就跟见到亲人,当场就跪了下来,叩首拜道:“外臣敬拜上国卫将军,恭问汉天子圣安!”

此人的表现,郅都并不意外。

不过,浑邪王的投靠,意味着,汉军在草原上撬动了第一块木板。

马邑之战中楼烦王的投降,到现在,浑邪王也降了。

匈奴在幕南的支点已经崩塌了一半。

甚至可能在诸部族中营造出“匈奴失其鹿”的假象。

这对汉军和汉室是极为有力的!

一个团结的草原,是很难对付的。

但一个分裂的草原,却是很容易就能击败和控制的。

当年的秦庭能镇压世界,也跟草原上四分五裂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