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2章 战河阴之强敌(二)(第2/3页)

马邑之战的细节,匈奴人一直无从得知。

无论是逃回去的残兵败将还是这两年陆续用战俘和黄金、牲畜、皮毛赎回来的贵族,他们的描述,对呼衍当屠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这些人——无论是疯了的,还是正常的,都在重点描述汉军的那支“神骑”。

仿佛汉朝人就是靠着神骑击败的四万匈奴主力精锐!

但,这种鬼话,骗骗小孩子也就罢了。

想骗呼衍当屠?

那是门都没有的!

“骑兵在厉害,最终也要白刃肉搏……”呼衍当屠在心里想道:“仅靠冲锋或者冲撞,只能取得一定的效果,最多冲散敌人的阵列,但最后的战斗,还是要靠赤膊搏杀来解决!”

这也是如今匈奴作战的特点。

青铜铤、流星锤和青铜小刀,全部都是肉搏战的标配。

这也是时代局限性。

没有马镫马鞍,匈奴人无法在马背上彻底解放自己的双手。

没有马蹄铁,战马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大大受限。

甚至,在这样的冬天,匈奴骑兵在很多地方,都只能下马步行——原因很简单,山路太滑了。

对骑兵来说,三十多里的路,不过半个时辰的功夫就可以抵达。

对面的匈奴人,气势汹汹的冲来。

郅都和汉军,自然第一时间就发现了。

在发现了匈奴骑兵来袭后,郅都一方面命令部队,加快渡河工作,一方面开始组织兵力,进行抵抗。

而抵抗工作,在渡河后的第一时间,就已经在准备了。

毕竟,半渡而击,这是常识。

只是,汉军此刻渡河的兵力,不过五千多人。

其中,骑兵不足两千。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这个河段虽然宽阔,厚厚的冰层足足延绵了四五里之长。

汉军一次可以过河数百骑。

但是,过河的速度却是很慢的。

因为冰面太滑了,汉军不敢走的太快。

多数骑兵都只能下马,牵着自己的战马,小心翼翼的过河。

倒是步卒过的很快。

这些步兵,顺着浮桥和冰面,在一个多时辰内,就有三千多人抵达了河阴一侧的河岸。

并且立刻开始修建起了一个简易的防御工事。

这个工事很简单,就是沿着河岸北方三里多地的灌木丛和一道微微起伏的小山丘,放下了拒马等障碍物,同时在河岸一侧的一个山丘背面,建立了一个弓弩兵的阵地。

一千多弓弩手,列阵在山丘脚下。

已经过河的两千陌刀兵,则披着重甲,持着陌刀,站在弓弩手之前。

忠勇军和棘门军的六个司马的骑兵,分散在这个阵列的两翼。

远方,马蹄声越来越近了。

现在,匈奴骑兵距离汉军阵地,大约只有七八里了。

在这个距离上,汉军的士兵们,甚至可以看得清楚那些匈奴人的样貌和马蹄的轮廓。

“这可是一支强敌啊!”郅都望着已经越来越近的匈奴骑兵,他对站自己身旁的陌刀都尉韩贞道:“君可有把握击退他们?”

对陌刀这种没有经过实战考验的兵种,郅都还是有些不放心。

但,现在,汉军主力还没有过河。

只能寄希望于这陌刀兵能发挥奇效了。

韩贞闻言,抬头捋起自己额头上的发须,笑道:“将军就请看我陌刀丈夫的才能吧!”

他微微抬眼,打量着那支已经越来越近,最迟一刻钟后,就将与汉军交战的匈奴骑兵。

这确实是一支不错的敌人。

他们的阵列紧密而有秩序,左右同袍之间的距离恰到好处。

这显示出,他们有着不错的骑术和相当默契的配合。

但……

韩贞走下山坡,戴上自己的头盔,命令陌刀军阵之中的军乐团:“擂鼓!为我军壮威!”

自马邑之战后,虎贲卫和羽林卫就养成了随着鼓点的节奏而进军的习惯。

伴随着鼓点,韩贞放下头盔上的面罩,只将双眼暴露在外。

这种胸甲骑兵的战盔改良而来的陌刀兵专用战盔,很受陌刀将的欢迎。

坚固的铁盔足以保证军人的头部安全,而高挺的长缨,则能告诉全军——你们的长官在此。

“各司马、队率听令:准备作战!”韩贞嘶吼着嗓子大喊起来。

他的嗓门特别大,几乎如同冬雷一般。

这大概也是祖传的秘诀了。

当年,韩贞的祖父韩襄,就是高祖麾下嗓门最大的那一个,因为作战勇敢,还曾经做过汉家的上郡郡守,其后因击项羽西魏地,而被拜为棘丘候。

不过,因为嗓门太大,而且脾气暴躁,其先祖刚刚到手的列侯爵位才捂了四年就飞掉了。

好在,老韩家有自己的独门绝活。

韩襄当年起家的时候,就是以执盾队队率投奔的高祖。

顺便说一句,在投奔高祖前,老韩是秦帝国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