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1章 刺史之制(二)(第2/3页)

这岂非是说明天子已经不再信任和相信丞相与御史大夫的能力。

这在汉室,只会导致一个情况出现——丞相及御史大夫必然自杀谢罪。

尤其是周亚夫和晁错这样性格刚烈,自尊心极强的人。

“不过属官,朕将自丞相东曹令史及诸御史中选拔!”刘彻表达出自己依然信任和重视丞相与御史大夫的态度:“丞相及御史大夫,朕之肱骨,佐朕以治天下,请自各自衙署,遴选刚正不阿,能奉法用事之能吏,举于朕前,朕将以之为刺史及刺史中丞!”

“诺!”周亚夫与晁错闻言,顿时放心悬着的那颗心。

“自今以后,诸州刺史及中丞,选官,皆如此!”刘彻看着两人道:“由丞相及御史大夫,自本衙署之中选人,报于朕前,定其上下之署!”

这就是为了防止刺史最终变成州牧的设计了。

西汉之刺史,其实从来不曾为祸。

甚至,是国家监管和控制地方,打击豪强的一柄利器。

到了东汉,却成为了地方门阀与中央对抗的武器。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不过,这正是官僚们最擅长的手段了。

去掉那些对他们有威胁的东西和制度,留下和形成有利于他们的东西和潜规则。

一个个原本立意不错的制度,在漫漫长河中,最终成为了天下的弊病。

所以,刘彻已经决定,在一开始,就不给他们留下太多渗透和演变的漏洞。

通过丞相与御史大夫的联合推选制度,来杜绝可能的私相授受。

又通过皇帝来决定谁是正谁是副来强化君权。

当然,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

还要通过对刺史制度的本身设计来规避风险。

“刺史,任期为四年,每一位刺史及刺史中丞,不可连任!”刘彻将自己构思的刺史体系说出来:“刺史及刺史中丞,不可插手除六条核查之法外的任何事务,更不得干涉地方正常官员任免,尤其不得干涉军政!”

文官不干军,武将不干政。

这是刘彻一直在努力的工作。

将文武分野,各司其职,互不统属,更是刘彻的理想。

武将带兵打仗,文官治理民政。

彼此井水不犯河水。

以文御武,或者以武凌文,都可能发生灾难。

当然,在汉室,武将永远会占据先手和优势。

因为,丞相只能出自列侯,而列侯只能靠军功。

所以在实际上,未来将会形成武将占据一定优势和有利局面的情况。

这也是汉室政权的天性。

“刺史,有员五十五人……”刘彻却是接着说道:“皆以尚书郎选任!”

这五十五个刺史属官,当然指的是有编制的有秩。

这些将协助刺史及刺史中丞,完成各项工作,同时,尚书郎因为是刘彻的近臣。

在实际上,刘彻或者他的子孙后代,可以依靠此制,在需要的时候,绕开丞相和御史大夫,直接对刺史下令。

跟历朝历代一样,有编制的官员之下,必然有大量没有编制的临时工。

在汉室,临时工们,统一被称为斗食。

但,刺史情况有些特殊。

因为,一般来说,斗食官都是当地人。

有点类似后世天朝的乡村村支书和村主任等等。

有事的时候,官员下令,他们就要出工。

然后按照出工的时间,结算薪水。

但刺史,却是远离本地,而且因为其工作特殊性,刘彻并不打算,让刺史就地雇员。

所以,刺史们的斗食官的人选,就比较有意思了。

“其斗食之属,自九卿各衙门选拔,年四十以下,有能力,善律法之人!”刘彻意味深长地说道:“刺史之斗食,随刺史诸员赴任,任期结束,有司当优先以之为有秩!”

这就不得了了!

群臣听了,都是面面相觑。

众所周知,九卿各衙门,拥有的斗食官。

这些人来自最基层,没有靠山和背景,纯粹是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被九卿各衙门选用。

在一般情况下,斗食想要转为有秩,非常困难。

然而,这些斗食官,都拥有丰富的基层行政经验,善于对付突发事件,尤其熟悉基层的事务。

他们一旦有人能转为有秩,因其在基层锻炼出来的能力,常常升官速度,都将如同火箭。

汉家历史上,不乏有斗食官,最终通过努力,成为六百石,八百石甚至一千石,两千石的例子!

当今的廷尉赵禹,南阳郡郡守张汤,都是自斗食而为两千石的例子!

毫不夸张的说,这个政策一公布,九卿各衙署的那些老油条们,都要暴走了。

人人都会争相想要进入刺史体系。

这样,刺史立刻就拥有了强大的战斗力。

基层的那点子破事,官僚们能忽悠的了权贵和朝臣,但绝对瞒不过这些积年老吏的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