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9章 竞争(第2/3页)

但,作为一个曾经的官宦子弟,杨政却是不甘心,一辈子在乡中的亭里,跟农民、泥腿子以及乡下的土财主打交道,每月混个几石米,过着清贫而紧张的日子。

他更希望能坐到县衙或者郡衙大堂之上发号施令。

“大丈夫,功名但在马上取!”杨政将书丢到一旁。

他的父亲,曾经作为吴王的使者,去过西南,甚至在夜郎王的王宫里,列为上宾。

西南诸国的情形,他多少是知道的。

于是,他坐下来,拿起纸笔,奋笔疾书,开始写起了名帖。

“会籍野人杨政谨拜君侯:闻君侯有意为陛下收取西南,鄙人杨政,慕君侯胸怀,特献策以供君侯斟酌……”

半个时辰后,杨政就已经将一篇洋洋洒洒三千言的西南攻略写就。

然后,他将这些拜帖抄录数份,趁着天色尚早,出门向着戚里和尚冠里的方向而去。

“现在,有可能率军出征的贵人,大抵只有那么几位……”杨政一边走一边思索着,在排除掉丞相周亚夫以及几位特进元老后,事实上,如今能有资格统兵远征的人,也就那么几个了。

无非就是卫尉李广,执金吾郅都还有将军李息与郭武这几位非列侯出生的将军以及建平、平曲、江阳这些先帝功臣列侯和几个老牌的军中列侯将军。

但,也说不定。

毕竟,派谁去统兵,天子说了算。

很多时候,老刘家在这种无论派谁都一样的事情上面,常常出其不意的选择那些不怎么起眼的列侯。

考虑到这一点,如今在京列侯,除了天下闻名的长安三怂,貌似其他人都有可能成为选择。

想到这里,杨政就停下脚步,回到自己的住处,继续抄录起拜帖来。

他的想法简单而直接——既然我不知道谁可能成为这次的统兵大将,那么,我就将拜帖投给所有可能的人选就行了……

这也是过去长安城里的文人们在没有考举制度之前的通用选择。

……

与此同时,在戚里的大将军魏其候府邸之中。

一位年轻的食客,对窦婴拜道:“主上,今陛下欲取西南,此主上立功之际也,主上当临机立断,上书陛下,毛遂自荐,请为主帅……”

窦婴看着这个年轻的食客,摸着胡须,叹道:“我自知也,只是……西南诸国,我一无所知,恐怕……”

这食客拜道:“主上勿忧!臣有好友,名为唐蒙,乃故吴国鄱阳尉之子,此子曾游历西南,与当今夜郎、筰、僰等国君王大臣,素有交情,主上可遣使延请之,得其之助,则西南诸国内情,主上自然尽知!”

窦婴大喜,起身拜道:“若果真如此,吾必重谢之!”

立刻就命人携带百金财物,与这食客一同,前去延请那叫唐蒙的人。

……

尚冠里的虎贲卫都尉府邸之中,类似一幕也在上演。

“陛下欲取西南,此正都尉立功之际,请都尉当机立断,连夜入宫拜见陛下,请为西南主帅……”几个剧孟的马仔纷纷鼓噪着。

剧孟自从富贵之后,就在这尚冠里的家宅之中,学着长安列侯勋臣,养了大批的食客和幕僚,为自己策划。

只是,剧孟出身游侠,所以,他的食客与门人中,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都有。

其中,更有许多是他曾经贫微时的好友与乡邻。

这些人与其说是在给剧孟当食客与门人,倒不如说是来蹭饭跟混吃等死的。

反正,只要剧孟不倒,他们就能,每日喝酒吃肉,闲下来就去花街柳巷,做个大保健什么的,日子简直不要太快活了。

因而,实际上,剧孟真正能有所依靠的,也就那么十几个人。

而现在,不分是混吃等死的家伙,还是那些真正有才能的人,统统都按耐不住的怂恿起剧孟来。

对他们来说,若剧孟成为这次出兵的主帅。

按照国朝制度,作为主将,可以推荐几个或者十几个校尉啊司马什么的中低级军官,然后,大家就能跟着剧孟一起去西南升官发财。

即使不行,哪怕退一万步,立下功劳的剧孟,地位也会再次提升。

大家无论是混吃等死,还是想要建功立业,这未来的保障,都会更上一层楼。

然而,剧孟却很犹豫。

他想起了自己的心腹干将,虎贲卫现在的真正管理者程不识跟他说过的话。

“今都尉以陛下亲信而为奉车,都尉根基在于日夜不离陛下左右,倘若都尉率军远征,陛下心腹之处,必然有他人代之,都尉纵使立功而还,末将觉得,可能还不如留在陛下更可靠,况且,兵凶战危,都尉从无统兵经验,万一有所疏漏,岂非自陷死地?”

“且都尉与东成候不同,东成候背依义夫人之宠,有皇长子与宛邑主能为奥援,哪怕远离千里,在陛下心中,恐怕也不曾稍减半分信重,而都尉则不然……末将听说,初陛下使王公(王道)征都尉,都尉有所疑虑,止步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