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2章 天坑里的人们(一)(第2/3页)

枕边风一吹,或者皇帝觉得这样子割肉很疼,他随时可能退缩。

皇帝缩了,就缩了。

但那个可怜的臣子呢?

还不得被人围观?

即使退一万步,皇帝鼎力支持,不顾一切反对,那又怎样?

商君的下场,就摆在那里。

晁错甚至庆幸自己遇到了周亚夫这样的好上级,要换了以前的申屠嘉,晁错估摸着,申屠嘉大概会把这个天坑丢给自己,让御史大夫衙门来接盘,然后,在一边看笑话。

看着一下子就缩卵了的少府跟大农,刘彻在心里摇了摇头。

但却也不能怪少府跟大农。

实在是,就是刘彻自己也没什么十足的把握,能把这个事情干成。

刘彻现在的要求,甚至简单到了,只要把牌子挂起来,法度定下来就好了。

至于收税什么的,到不着急,可以慢慢来。

刘彻很清楚,主爵都尉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敌人。

毫不夸张的说,这个敌人的力量,可能比匈奴人还要强!

除非刘彻掀桌子,学武帝,简单的用一刀切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不然,这就是一个漫长的拉锯战。

不过,没关系,又不是刘彻去跟他们拉锯。

要烦恼,也是公孙弘跟主父偃去烦恼。

刘彻只需要支持他们就行了。

“朕今天,将关中各县的平贾擅权们召来,就是商议此事的……”刘彻不紧不慢的道:“朕也是想听一听,擅权们对此有何看法?”

汲黯立刻就走上前去,道:“陛下有诏,命擅权平贾,议车船矿税之制!”

而擅权们相互看了看,他们的心里面,也是惶恐的很啊!

这加征车船矿税,是朝野共识。

换句话说,他们除了“伏维陛下能履乾则坤,动合阴阳,臻于圣王,吾等粗鄙之人,唯顿首顿首,谨奉圣命”之外,并无太多选择。

他们要是敢在这个问题上非议,马上就能被群臣的口水给淹死!

一顶“枉议国策,君前咆哮”的帽子扣下来,妥妥的死无葬身之地。

但若是大家伙们捏着鼻子认了下来,回头,朝廷玩出一个新花样,把责任推到他们身上。

说是他们倡议跟认可这样的税收额度的。

那么,每当夜黑风高,或者雷鸣电闪之时,估计就会有许多“正义侠客”,拿着刀剑,翻墙入室,行侠仗义,清除祸首了。

所以,也不能不说话。

甚至,得想个办法,把责任撇清——即使不能,也得让人知道:不是俺干的,俺是无辜的,俺也没办法,俺也不想的。

但擅权就是擅权。

作为商贾里跟官府打交道的代表,岂能不熟读汉律,尤其是有关市集跟商税的律令?

很快,就有一位擅权出列奏道:“小民幸蒙天恩,陛下不弃,许入宫听政,赐坐宣室殿,感激涕零,愿以残身,永报陛下隆恩!今陛下更嘉大惠,许小民等能议车船矿税之制,小民虽粗鄙,却也知,此三王所不能,而五帝所不及之胸怀!不然小民何以有幸能蒙陛下如此之厚遇?”

一通马屁后,这位擅权就接着道:“小民本粗鄙野人,即不明于礼乐,更不知王化,于国家大政,朝野之议,一无所知,本不该也不能随意议论,只是,陛下即以垂问,小民乃昧死以奏之:昔者高皇帝定市籍之治,命有司于市集置列伍之制,祖宗制度向来如此,除此之外,就非小民所能得知的了!”

“胆子不小啊……”刘彻听完此人的话,敲了敲桌子在心里想道。

列伍之制,现在早就成了一个摆设了,除了欺负欺负那些自己卖自己家里产出的物产的农民外,现在那个商人还鸟列伍之制啊?

所谓列伍之制,这是当年刘邦脑洞的产物。

刘邦坐了天下后,觉得商贾太坏了,必须遏制。

就玩了这么个制度。

即对商贾进行类似军事化管理跟秦法一样的连坐。

所有商贾贩卖商品的时候,必须在指定地点指定区域在指定的人的指挥下经商。

一般五人为一组,成一列,因此被称为列伍之制。

这个政策的失败之处,或者说成功之处,就在于,它规定了,假如一列伍之中有一个人卖假货,那么,很好,一旦发现,全部连坐。

又或者一列伍之中,有人销赃,同样如此。

假如,你要不想被连坐,那么,就必须举报你的同伴的非法行为。

同时为了鼓励举报,刘邦还规定了,举报者可以分得一部分被举报者的罚没财产……

好嘛……

这个政策于是大获成功!

但就是因为太成功了,所以,它被丢到一边了。

太宗皇帝时,捡起秦代的平贾制度,用平贾取代了列伍,这才有了今天天下的盛况。

但这列伍,在严格意义上的法律角度来说,依然有效,只是,从上到下,都装作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