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美好时代(第2/4页)

几个先帝妃嫔哭诉,东宫两位太后就要将天子叫去训诫,要是先帝诸子与诸侯宗伯们去东宫哭诉甚至去哭高庙太庙仁庙。

天子是否还顶得住压力?

无数人冷眼旁观,心里的小算盘拨的哗啦哗啦的响。

而得到消息的商贾及其关系户们也穿梭往来,奔走游说。

虽然说,天子的盐铁官营政策,并不禁止商人也同样售卖盐铁。

但任何一个看过关中已经推行的粮食保护价政策的商人,都视盐铁官营如洪水猛兽!

关中实施的少府主导下的粮食保护价,强行将粮食的利润打到了微利甚至于薄利的地步!

实施不到两年,关中就已经有数家大户退出了他们家族传统的粮食交易与贩卖业。

更使得一大批过去寄生在这条产业链上的游侠、地痞无赖以及高利贷商人们步入失业的境地!

让关东商人们见了真真是兔死狐悲,我心凄然!

于是,渐渐的,舆论开始吹起了一股“圣天子不与民争利”的风潮。

虽然还只是在一个小圈子里扩散,而且主流民意也根本不认同。

本来,这种小事情,刘彻宅在宫里,根本就不会知道。

但,“忠心耿耿”的绣衣卫,却第一时间将这个事情报告给了刘彻。

也怪这个时代,根本没有人知道什么叫特务政治,更不知锦衣卫、克格勃的厉害。

许多人商议事情,甚至谋划谋反这样的大事,都是大大咧咧的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

像前年刘濞串联诸侯王。

别说皇帝了,就是长安城里的小孩子都知道了……

于是,这些人议论的内容,讨论的经过,乃至于什么人在什么时候鼓吹“圣天子不与争利”都原原本本,详细的摆在刘彻案前。

刘彻也就是随意的看了两眼,也没怎么放在心上。

不与民争利?这是神马?好吃吗?

如今汉室别说“不与民争利”这个儒家把持了话语权后,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衍生出来的概念,便是义利之争这样后世能打破头的理论争执的基础都不存在。

最多只能算是个道德品质的问题。

还上升不到国家意识形态的方面。

就是昭宣时期,地主士大夫阶级坐大后,打着不与争利旗号的各地贤良文学,都被桑弘羊一个人喷回去了。

目前的汉室,谈论利益,甚至于利益交换,都没有什么忌讳。

说客们往来穿梭,游说朝臣和权贵,也基本是战国时期那一套,先恐吓然后提出意见建议。

所以呢,刘彻知道,这股风,要是在儒家占据优势的齐鲁地区,大抵还能形成些影响,裹挟舆论,但在关中……

这里可是黄老派和法家的大本营!

黄老派虽然已经日暮西山,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传统的惯性力量,至少还会持续影响十几二十年,而新一代的关中人,却都或多或少,为法家的理论吸引。

儒家在关中的传播,可谓是任重道远。

历史上要不是小猪,他们也没可能坐大!

这是刘彻登基后一年多的直观感受。

儒家的坐大和独霸,其实只是一个偶然,而非是必然。

诸子百家里,有实力与之掰腕子,比划比划的,也不在少数。

儒家唯一的优势,就是人多势众,可以靠嗓门说话。

除此之外,真若以实际能力来做评判标准,不扯黄老派与法家,就是如今已经凋零的墨家,估计都能与儒门一战。

不过,话又说回来,儒家的适应性与进化速度,确实是诸子百家中第一名的存在。

根据绣衣卫报告以及河南郡郡守郅都的奏报。

最近半年,在雒阳一带,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儒家的派系。

这个派系糅合了一部分公羊派的理论,主张对外强硬,推崇“君子报仇,别说十年,一万年都不算晚!”

在华夷之辨上,他们虽然依旧是抄管仲的冷饭。

但在关于天子的定位上,却颇有些意思了。

他们是这么主张的:自古圣王治世,德被苍生,刑于四海,威加海内,今圣天子在位,代天牧狩,元元万民,皆以天子为父母,而天子受命于天,以民父母居九五之尊,履乾则坤,动合阴阳,天生神圣,是故自古圣君在位,则黎庶安康,盖圣君之治,以民为本,而桀纣在位,四海怨怼,诸侯离叛,荀子曰:天行有常,不因尧存,不因纣亡,斯是言矣。

这就颇有些朴素的君王责任论了。

也算是天人感应的一个变种吧?

只是不再企图想要将皇权关进那个由上帝、苍天编制成的纸糊的笼子里。

他们似乎打算打造一个类似天子受命于天,而天命天子牧治黎庶,所以天子有责任也有义务统御天下士民,一起奔向三代之治的美好社会的责任的木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