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照片的往事(第6/8页)
老潘再次颤抖地看向第二张照片,上面描述的正是苗师溃不成军,哀鸿遍野的战争情景。苗人的眼神都统一看向禹脖子上本来不应该存在的青铜锁,禹的身后站着山海经传说中的怪兽——一只人面鸟身的巨鸟。那巨鸟的眼神犹如第一张照片中的仙女一样,也是看向禹带着的那把青铜锁。这次不用翻过照片,老潘也知道那还黄帝带过的藏有“墨”字的青铜锁。
这有点太玄乎了,老潘猛灌了一口酒,想让自己清醒一些。“就凭他们自己的雕刻,还有那些历史上的巧合与相似,说明不了这就是真实的历史。”
“好吧,我们回到墨家。墨子留下的经典典籍《非攻》中有一段关于禹克三苗的话:
‘以攻伐之为不义,非利物与?昔者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此皆立为圣王,是何故也?’
子墨子言曰:‘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也。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水,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祗,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侍,搤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为山川,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明不违,天下乃静。则此禹之所以征有苗也!’
知道什么意思吗?”
老潘惊愕无比地点了点头,他当然知道是什么意思。这话是墨家的经典,意思是:
那些爱好战争的君主,在为他们的做法辩解,责难墨子说:“把战争说成不义的事情,难道它不是有益的事情吗?从前有禹征三苗,汤征夏桀,武王伐纣,这些人都被称作是圣德贤明的人,这又是为什么呢?”墨子说:“我所说的类别,你没能分清楚,我的根据所在你也没弄清楚。你所说的以上的那种情况不能叫做攻,而应当叫诛。从前三苗大乱,天帝命令处死他们。那个时候太阳在晚上出现,接连三个早上都下雪,庙里出现了龙,狗在街市当中啼哭。夏天的时候水结成冰,地面开裂一直到泉水的深处,五谷都发生了变化,人民因此非常吃惊。高阳帝于是就在玄宫里命令禹,让他亲自持着天的玉制符信征伐苗,那个时候雷电齐震,有一个人面鸟身的神,持着璧侍立,帮助禹扼杀有苗,有苗的军队大乱,后世也衰微了。禹在战胜三苗之后,就划分山川,区分土地的高下等级,享有并制服四方,于是神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天下才得以安静。’这才是禹征伐苗的情况!”
“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明不违,天下乃静!”老潘不停地重复着这句话,已经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惊讶万分的心情。徐子晴看到他已经明白了,就不再继续解释。
老潘亟不可待翻到第三张照片,却是奇怪的地图浮雕。
浮雕上纵横交错地雕刻着山脉河流,一些古代的城市建筑,在某些山脉内雕刻着青铜锁的模样。乍一看与中国的古地图有相似之处,但是疆土面积绝对超过了现在的中国。大约在河南的位置,一君王打扮的人和一穿着看不出身份的人一起,两人都背对着看浮雕,浮雕的右下方,写着两个古字——墨碎。
老潘是历史学家,他看出了更多的东西。
比如河南那个位置是古商丘所在,比如那君王打扮的是宋国服装。“那里难道是夏朝国都商丘?浮雕上的人是宋后昭公和墨子吗?他和墨子一起藏起了青铜锁的秘密?藏在中国的群山之间吗?”
徐子晴笑而不答。“宋国是华夏圣贤文化的发源地,处于中国传统核心地位的儒家、墨家、道家、名家四大学派,以及孔子、墨子、庄子和惠子四位圣人皆出自于宋国。不但如此,宋国也是战国时候商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宋国的国都商丘,在历史上久负盛名。早在旧石器时代,‘三皇’之首的燧人氏在这里发明了人工取火。新石器时代,炎帝朱襄氏、颛顼、帝喾等先后在此建都。此后的夏朝、商朝、周朝宋国、汉朝梁国、南宋、金朝等朝代均在此建都。
“宋后昭公是宋国的第二十八任君主,因为宋国还有个宋昭公,所以只好把他的名字加上个后字。他是宋景公的养子,与墨子关系甚好,拜他为大夫,止楚攻宋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宋后昭公生平喜爱古物,举国力上下寻找,墨子算是从朋友的角度帮助他这个兴趣爱好。所以,如果说两个人在宋国国度商发现了青铜锁的秘密,那也并不奇怪。而且,止楚攻宋的故事还有一个说法,楚国知道宋后昭公发现了青铜锁,所以才要攻打宋国。鲁班和墨子之间的斗争让楚国明白墨子已经掌握了青铜锁的秘密,所以真正止楚攻宋的,也许并不是一次桌面上的演练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