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第2/8页)

[3]

“冷战胜利”的竞选策略并没奏效。国家陷入了经济衰退,民调显示总统在不到一年前还是极受欢迎的——他在海湾战争后不久得到89%的民众支持率——却在1992年总统竞选即将到来之际迅速失去支持:据《华盛顿邮报》的一篇评论布什的国情咨文的文章所说,超过一半的民调受访者并不认可他的表现。布什和另一位战时领袖丘吉尔一样,外交上的成功没有给他带来帮助。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选民们都希望在国内实现变革。

同之前的丘吉尔一样,布什希望民众记住这场在他的努力下结束的战争。他与国家安全顾问斯考克罗夫特合著了一部回忆录。毋庸置疑,他们试图尽可能地保持客观。但是他们叙述的时间框架是根据布什总统任期时间界定的,这就决定了其自身的逻辑。在这一框架内,把冷战结束说成1991年底苏联解体而不是1989年柏林墙倒塌就可以讲得通了。他们的回忆录《重组的世界》以1991年圣诞节戈尔巴乔夫最后一次打电话给布什总统结束。[4]

20世纪90年代,布什政府的成员们纷纷出版回忆录,接受采访,他们关于冷战结束的叙述是将其与苏联解体直接联系在一起,把这两个事件混淆在一起,并且没有把后者归功于自己(因为白宫曾试图挽救苏联)。一些政府成员觉得他们都被剥夺了当之无愧的胜利感。盖茨在他的回忆录中恰巧也以1991年底的事件为结尾:“布什拒绝‘在墙上跳舞’,他不准备宣布冷战的胜利。不会举行像波斯湾战争之后的全国庆祝……我们赢得了冷战,但是没有游行庆祝。”据盖茨所说,没有进行全面的庆祝有一个简单的原因,就是“在1991年12月,华盛顿还没有对美国是否在事实上帮助苏联过早地走入了坟墓达成一致”。[5]

杰克·F.马特洛克在1987年到1991年间是代表布什政府驻莫斯科的大使,在8月政变之前离开了莫斯科,他一直重申冷战结束、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是相关联的事件,但是并不相同。马特洛克曾经说过:“美国对这三个事件的态度有很大区别,我们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据这位前任大使所说,美国为冷战结束谱了曲,通过宣扬人权打垮了苏联共产党,但是冲突的结束对苏联人也有利,苏共的倒台主要是苏联人的功绩,而不是美国人的功劳。对于苏联解体这件事,美国政府支持波罗的海共和国独立,但是希望苏联其余部分能长久存在下去。马特洛克说:“问题是我们没有打垮苏联,尽管一些人现在想要邀功,俄罗斯的一些沙文主义者也想谴责我们,但这并不是真的。”[6]

如果苏联解体并非是,或者说并非主要是美国政府的功劳,苏联解体也并不等同于苏联共产党的解体或美国取得冷战胜利,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轰然坍塌?冷战中最聪慧的实践家和学者乔治·凯南在1995年写道:“回顾现代国际关系史,可能从17世纪中叶到现在,我觉得很难想象,相继以俄罗斯帝国和苏联著称于世的大国在1987年到1991年间突然从国际舞台上彻底解体并消失了,很难有比这更令人奇怪、令人吃惊,乍一看更令人费解的事情了。”[7]

凯南当时无法解释的事,对戈尔巴乔夫以前的顾问们来说却算不上个难题。切尔尼亚耶夫后来在总结1991年的事件结局时写道:“那一年,苏联实际上发生的事和过去其他帝国在‘他们的年代’里——当历史的潜能耗尽之时——发生的事情是一样。”以这个逻辑推理,苏联的垮台只是结束了某种进程,这种进程肇始于20世纪之初,而两次世界大战加速了这一进程:世界帝国的解体及其从政治地图上消失。沙皇的继任者们追随哈布斯堡王朝、奥斯曼帝国、大英帝国、法国、葡萄牙和几个较小的海陆帝国统治者的脚步,最终失去了帝国。苏联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很少有人在其存在时期将它看作帝国,也很少有人不将其视为一个民族国家。即使是切尔尼亚耶夫也是在苏联解体之后才作出以上评论。[8]

不论苏联是不是一个帝国,关于这个问题的辩论仍在继续,可是,它的灭亡却是帝国特有的方式——沿着大致由民族和语言界定的边界分崩离析。虽然世界上其他帝国解体的方式与苏联解体很不相同,但还是有不少显著的相似之处,苏联和英国的经历尤其如此。1945年,斯大林为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联合国安理会提出要求并获得了两张议席,雅尔塔会议的参与方把这两个共和国与英国属地一样对待。它们与英联邦国家,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自主和自治不同,它们的民族构成与俄罗斯不同,也与典型的美国各州不同(在雅尔塔,罗斯福总统试图将美国的两个州加入联合国——这一想法被美国民众否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