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大唐惊变,繁华盛世过眼云烟(第8/17页)
鉴真除了随船带来的佛像,在日本又用干漆法塑造了许多佛像,著名的有唐招提寺金堂内的卢舍那大佛坐像、药师如来立像、千手观音菩萨像等。这种干漆法在中国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出现,到唐朝时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武则天时期曾用这种方法塑造了高达九百尺的大佛。鉴真晚年,弟子忍基等人用干漆法制作了一尊高八十多厘米的鉴真坐像,神志安详,栩栩如生,这尊塑像被供奉在唐招提寺内。
后来,鉴真在日本的招提寺内圆寂。受鉴真弟子思托等人的委托,在鉴真圆寂的十六年之后,日本奈良的著名文学家真人元开写了《唐大和上东征传》,书中详尽描述了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的艰苦历程。
奸相口蜜腹剑,贤臣被贬荆州
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出现的开元盛世,让他颇为得意,不禁开始沾沾自喜,觉得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于是渐渐滋长了骄傲怠惰的情绪。他想现在天下太平无事,政事有宰相管理,边防有将帅守卫,我又何必每天都为国事操劳呢?于是,李隆基开始追求起享乐的生活来。
当时有一个大臣叫李林甫,小名哥奴,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长平肃王李叔良曾孙,开元初年,任太子中允,后来又做了御史中丞。他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什么事都不会做,专学了一套溜须拍马的本领。李林甫和宫内的宦官、妃子勾结,探听宫内的动静。李隆基在宫里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他都能事先得知。等到李隆基找他商量事情,他就可以对答如流,简直跟李隆基想的一样。李隆基觉得李林甫又能干,又听话,想把他提为宰相,就找来张九龄商量。
张九龄,字子寿,曲江人,从小聪明好学,后来应举登第,被封了官职。张九龄看出李林甫不是正路人,就直截了当地对李隆基说:“陛下,宰相的位置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如果您拜李林甫为相,只怕将来国家要遭到灾难啊,还望陛下三思。”
这话传到李林甫那里,他开始对张九龄怀恨在心。当时有一个将领叫牛仙客,目不识丁,但是在理财方面很有办法。唐玄宗想提拔牛仙客,但是张九龄没有同意。李林甫在唐玄宗面前说:“陛下,像牛仙客这样的人,是宰相的不二人选啊,张九龄是个书呆子,不识大体。”后来,唐玄宗又找张九龄商量提拔牛仙客的事,但是张九龄还是没同意,唐玄宗发火了,厉声说:“难道什么事都得由你作主吗!”虽然这件事就此作罢,但是李隆基对张九龄变得越来越不满。
李林甫为了能使自己得到皇上的赏识,让自己的仕途顺利,目光落在了武惠妃身上。武惠妃姿色娇美、楚楚动人,博得了皇帝的喜爱。但是在她之上还有皇帝的结发妻王皇后,所以无法独得宠爱。王皇后在李隆基还是临淄王时,便被封为王妃,对李隆基一往情深,而且颇识大体。在李隆基消灭韦氏集团的过程中,她为夫君出谋划策,倾己所能,帮助李隆基登上了皇位。为此,李隆基对她深深感激,立她为皇后。但是王皇后多年不育,而武惠妃却生了两个儿子,寿王李瑁和盛王李琦,所以武惠妃自然更能博得李隆基的欢心。
李林甫为了博得武惠妃的欢心,暗中揣摩她的心思。他知道当今的太子并非武惠妃所生,但是武惠妃也有儿子。李林甫决定支持立武惠妃所生的寿王李瑁为太子,以博得武惠妃的帮助。李林甫打听到,武惠妃身边有一个侍女瑞儿。于是,李林甫用财物买通瑞儿,让她将书信转给武惠妃。武惠妃将这封信读完,十分高兴,因为她终于有了支持者。武惠妃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李林甫跻身高位,拥有重权,以便帮助自己的儿子得到太子之位。她除了不失时机地吹枕边风外,还将皇帝的喜恶爱憎告知李林甫,让李林甫投皇帝之所好,争取皇帝的赏识。
李林甫果然被任命为了宰相,同时任命的宰相还有侍中裴耀卿、中书令张九龄。三人之中,不论权力还是资历,李林甫都逊一筹,只能居于第三的位置。因此,李林甫在喜登相位之余,不免愤愤不平。裴耀卿和张九龄在朝臣中久负盛名,二人都以才学著称,威望甚高。
李林甫当上宰相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唐玄宗和百官隔绝,不许大家在李隆基面前提意见。有一次,他把谏官召集起来,公开宣布说:“现在皇上圣明,做臣下的只要按照皇上的意旨办事就足够了。你们看到皇宫前作仪仗用的马了吗?它们吃的饲料相当于三品官的待遇,但是哪一匹马要是叫了一声,就会被拉出去宰了,到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有一个谏官不听李林甫的话,上奏本给李隆基提建议,第二天就被降职到外地去做县令。大臣们知道这是李林甫做的,所以再也没人敢向皇帝提意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