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日月当空,拨响内乱之弦(第6/13页)

江山易主,竟是武家天下

武则天曾经满足于后宫之主的地位,但在品尝到皇权的美味之后,就沉湎于其中,不能自拔。于是她产生了称帝的想法,并开始着手为登上皇位扫除障碍,进行铺垫和准备。

武则天下令在洛阳修建高祖、太宗、高宗三座庙,按照长安太庙的制式。她还提出一个想法,打算建立武氏的崇先庙,也享受香火。她和礼仪官员们讨论修建多少间房子比较好,这显然是为做皇帝在进行试探。其中一个礼仪官员十分聪明,心领神会地说:“武氏宗庙可以修建七室,把太庙减为五室。”这个建议既无礼法根据,也不符合逻辑,显然是看准了风向想要讨好武则天。但是有另外一位官员却强烈反对,他说:“按照礼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如果真的为武氏宗庙修建七室,是将国家和法律置之不顾啊,太后功劳很大,光照天下,先庙当然可以享受诸侯之礼,但是太庙之制不应该轻易变动。”这番话说得有理有据,武则天也无话可说,只得作罢。

在这之后,武太后不再试探,开始明目张胆地为称帝造势了。有个名叫唐同泰的人向朝廷进献了一块石头,上面刻有“圣母临朝,永昌帝业”的字样,据说是从洛水中打捞出来的。其实这是武承嗣暗中搞的鬼,他让人在一块石头上刻了字,放入河中,指使唐同泰去打捞上来,自称发现了洛书。《周易》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和洛书是圣人出世和盛世到来的象征。很多大臣前来祝贺,武太后很高兴,把这石头命名为宝图,赏了唐同泰官职。然后前往洛水举行接受宝图的仪式,还要在南郊祭天,以感谢上苍。礼毕之后,武则天召见群臣,一些大臣心领神会,表示拥戴武则天,给她加了新的尊号“圣母神皇”。这个称号向皇帝称号又靠近了一大步,武则天又命人去刻制了神皇的印玺。

这时,李唐宗室的那批亲王们开始坐立不安,武太后频繁地采取行动,让他们都猜测是武太后要篡唐了,覆巢之下无完卵,他们作为唐朝的皇室宗亲肯定没有好下场,现在的一切甚至身家性命都难保了。东莞公李融暗中派使者来到长安,向他信任的朝官高子贡询问对策,高子贡回答说:“不要来,来了一定会死的。”于是宗室中开始议论纷纷,都说:“太后让我们年底进京,一定是为了召集我们这些宗室大臣,统统杀掉,斩尽杀绝。”于是,这些恐惧万分的诸王们开始密谋匡复李姓皇权。

武太后本来就打算将李唐宗室一网打尽,为自己登基扫平最大的障碍,现在诸王的叛乱恰好给了她一个消灭宗室势力的机会。虽然真正起兵的只有越王父子,她却将韩鲁诸王及常乐公主夫妇等一起收审下狱。然后命监察御史苏珦审查此案,苏珦经过审讯和查问,报告太后说全无证据。有的大臣察言观色,诬告苏珦与韩鲁二王通谋,武则天召来苏珦责问他为何庇护逆贼,苏珦却直言相辩。武则天就把他外调为河西监军,改换酷吏周兴审理此案。周兴立刻对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黄国公李譔、常乐公主等人酷刑逼供,逼迫他们全部招认,然后胁迫他们自杀,给他们改姓。武则天还把十二位唐朝皇族诬以叛逆罪名,诛杀抄家,除出宗籍,舒王李元名和纪王李慎这两个坚决拒绝参加前次诸王叛乱的亲王,终于是没有逃脱死于非命的下场,李唐宗室又被除掉了一部分。

武太后在明堂举行祭祀大典,下诏书颁布天下,将武士彟追尊为周忠孝太皇,杨氏追为忠孝太后,坟墓改称曰“陵”。有一位大臣知道大局已定,便带领关中的九百余名百姓来到皇宫,请求改国号为周,赐皇帝姓武氏。武则天没有马上答应,但这是个再明显不过的信号。于是一时间,文武百官、远近百姓、四夷酋长、还有各色僧侣道士都闻风而动,请求武则天改国号,让皇帝改武姓,还编造了离谱的祥瑞现象请武则天登基称帝。

看到这番景象,傀儡皇帝李旦再也坐不住了,他知道如果自己再不表态的话,就会走上几个哥哥的老路。于是他自请降为皇嗣,改姓武,恭请太后登基为帝。武则天心中暗喜,但是假装不同意,但是李旦一再坚持。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已经六十七岁的武则天在民众和官员的拥护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改国号为周,但仍以李旦为皇嗣,改姓武氏。武则天下令立武氏七世先祖庙于洛阳,还说武姓出自周朝王室的周平王幼子姬武,于是把周文王追尊为始祖文皇帝,其妻姒氏为文定皇后,姬武被追尊为睿祖康皇帝,其妻姜氏为康惠皇后,算是为自己找到了显赫、正统的远祖。武氏族人也水涨船高,都成了宗室,共有十三人封为王,武则天的亲姐妹都已经不在人世,姑姐甚至堂姐妹们都封为长公主,可谓是一人当道,鸡犬升天。至此,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打下的大唐江山,落入了武氏之手,成了武家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