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一代明君,开创大唐盛世(第3/13页)

“重农抑商”一直是抑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商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当低,商人的地位也比种田人要低好几个等级。唐太宗李世民不但不歧视商业,还给予了许多便利的条件。在他的倡导下,新兴的商业城市如同雨后春笋般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了。当时世界有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大唐帝国的领土上。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扬州、益州、西北的沙州、凉州等。唐朝的强盛使得国家的开放程度很高,陆上、海上的丝绸之路贸易兴盛,举世文明的“丝绸之路”成为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这条商业通道在大唐帝国时达到了最高的使用价值,丝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

作为一个爱书之人,李世民组织文人儒士修订诸经正义和史籍,让孔颖达等人修订《五经正义》,统一南北经学。又设立了国史馆,由宰相监修前朝国史。在京设立弘文馆,征集到图书两万余卷。重建地方州县学校,扩充京师的国子监,聘请名儒出任老师,学生有上万人,除了本国的学生,唐朝的学校还接受高句丽、高昌、新罗、吐蕃、日本等地的学生来华求学,使得唐代的学术文化传播四方。

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在政治上加强对西域等地区的管辖,在外交上加强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在军事上积极平定四夷,在民族关系上很好地对待少数民族。贞观年间,唐代版图空前辽阔,当时的领土东临於海、西逾葱岭、北逾漠北、南至南海,被西域诸国尊为“天可汗”。

尊号天可汗,四海皆臣服

贞观年间,是唐朝开疆拓土最为猛烈的时期,也是大获全胜的时期,依次取得了对东突厥、吐蕃、吐谷浑、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丽、龟兹用兵的胜利,奠定了大唐江山三百年的基业。

唐朝初期,北方的突厥国还很强大,时常出兵南下骚扰。贞观元年,东突厥的可汗趁着李世民即位之初,率领十万大军进犯。李世民当时正全力消灭地方的割据势力,对突厥的进军采取守势。不过,对方太过猖獗,完全不把唐朝放在眼里,他也认识到自己不能退缩。李世民召集军队,亲自带兵出长安城,来到突厥的兵营。突厥的可汗在营中听说唐朝天子来了,立即骑马出营。李世民见突厥可汗出来了,就指责他违背约定。唐军陆续到来,一时旌旗蔽野,突厥可汗面有惧色。李世民挥挥手让军队退下布阵,独自留下来同突厥可汗对话。萧瑀担心唐太宗轻敌,就在马前劝谏,要他回去。李世民对萧瑀说:“突厥之所以敢倾国而来,是觉得我们内部不稳,没有力量抵御他们,如果我们示弱,敌人就会纵兵进攻,我们就处于劣势了,所以我想先发制人,以表示对他们毫不畏惧,让军队在周围布阵,表示我们决心决一死战,现在我独自一人前去跟他谈判,他肯定会心生疑惑,不敢肆意妄为,制服突厥,在此一举,你不信就等着看吧。”果然,突厥可汗向李世民请和,两人在河边杀了白马,歃血为盟。唐朝赠给突厥金帛,突厥可汗赠给唐朝骏马三千匹、羊万只,并答应不再进犯唐朝,然后带着兵回去了。

等到关中迎来了大丰收,生产得到了恢复,李世民的统治也逐渐巩固。那时突厥地区连年遭到灾害天气,牲畜大量死亡。突厥可汗对各部进行勒索,各部纷纷叛离。李世民觉得时机成熟,就派大将李绩、李靖带领十几万军队出击突厥,俘虏了突厥可汗,东突厥灭亡。李世民见到突厥可汗后说:“当年我们歃血为盟,你也没有违背我们的誓约,所以我不会杀你。”还把他和他的家属安置好。然而突厥可汗住不惯房屋,在院子里搭了帐篷,每天和家人相拥而泣。李世民知道后,让他当虢州刺史,对他说:“虢州的野兽很多,可以打猎,和你家乡的环境比较接近。”可是他不想去,李世民又任命他为右卫大将军,赏赐了大量田宅。后来突厥可汗病死,李世民按照突厥的风俗施行火葬,为他修筑了高大的坟墓,让他的儿子终身袭得父亲的官职。

对于归附唐朝的突厥人,李世民不知应该怎样处理才好,于是召集群臣商议。有的大臣主张把他们分到内地的各州县,改变他们的生活和风俗;有的大臣如魏征等,认为突厥人来到内地会有后患,主张让他们回到原来的地方居住。李世民最终采取了温彦博的主张,把归附的突厥人安置在河南朔方,保留原有的部落,维持原有的风俗习惯,仍以畜牧业生产为主。也有近万户突厥人住进了长安城,与当地人和睦相处、热闹非凡。李世民还任用了一些少数民族大臣,比如以智勇闻名的阿史那社尔,他被李世民封为左骁卫大将军,后在平定高昌的战役中立功,被封为毕国公。还有一位被封为左领军将军的契苾何力,他屡建战功,有一次他被敌军刺伤,李世民还亲自为他敷药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