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一代明君,开创大唐盛世(第10/13页)

长孙皇后不但很有思想,而且还有过人的智慧。一次,李世民对长孙皇后气愤地说:“不杀掉魏征这个老顽固,就不能一解我的心头之恨!”长孙皇后问明了原因,没有说什么,悄悄地回到内室穿上礼服,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说道:“恭祝陛下。”弄得李世民一头雾水,不知道她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长孙皇后继续说:“魏征是个耿直的臣子,臣妾听说只有英明的君主才会有这样的人来辅佐,所以说明陛下是一位明君。”李世民听完觉得皇后说的十分有道理,于是消了气,饶恕了魏征。

还有一次,李世民的一匹爱马忽然死掉了,他大发雷霆,打算杀掉那个养马人。长孙皇后没有直接为养马人求情,而是给丈夫讲了一个曾经一起读过的故事:“齐景公因为自己的爱马死了,气愤地想要杀掉养马人,晏子就对养马人训斥道:‘你把陛下最心爱的马养死了,如果国君因为马死了而把你杀掉,被老百姓知道了,一定会埋怨我们的国君不够宽容,要是再被诸侯们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你真是罪不可赦啊!’齐景公听了这番话,觉得心中惭愧,便赦免了养马人。陛下,这个故事我们曾经一起看过,您还记得吗?”李世民听完妻子的这番话后心领神会,给养马人免了罪。

除了对丈夫十分体贴外,长孙皇后对年老的李渊也十分恭敬,每天早晚一次请安,还经常提醒李渊身边的宫女悉心照料他的起居,是个十分孝顺知礼的儿媳妇。当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的时候,由于长孙皇后一直对李渊尽心侍奉,对他的后宫嫔妃也殷勤照顾,所以争取到了他们对李世民的同情之心,消除了他们对于李世民的误解。

作为一位母亲,长孙皇后对孩子们的要求也十分严格。长子李承乾是由乳母养大的,乳母十分溺爱李承乾,她多次要求增加太子东宫的日常用度,对长孙皇后说:“太子贵为未来的君王,理应受到天下的供养,但是现在的日常用度捉襟见肘,屋中的陈设和使用的器具都太寒酸了。”但是长孙皇后不为所动,对儿子的乳母说:“他身为储君,来日方长,等以后自己打下了功勋,还用发愁器物短缺、用度不足吗?”

长孙皇后所生的另一个女儿长乐公主被李世民视为掌上明珠,长乐公主出嫁时,李世民赏赐的嫁妆比之前其他公主的规格高了很多。魏征觉得此事不妥,向李世民提出了异议。李世民觉得他小题大做,就将这件事转告给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听了颇有感触地说:“我以前一直听陛下说魏征是个贤臣,但并不知道缘由,今天我听了他的这番话之后,恍然大悟,他真的是一位非常耿直的贤能之臣,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如果陛下能明白这个道理,那是国家最大的幸运。”长孙皇后派人给了魏征赏赐,并传口讯说:“你真是一个难得的贤臣,希望你能一直这样直言不讳、大胆进言。”

公元636年6月,长孙皇后卧床不起,弥留之际,她对李世民说:“我的家族并没什么大的功勋、德行,我恳请陛下今后不要让我的任何一个亲属担任朝廷要职。我死后千万不要厚葬,一切从简就是陛下对我的最大纪念。”一个月后,长孙皇后去世,享年三十六岁,葬于昭陵,谥号文德皇后。

李承乾谋反,聪明反被聪明误

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长子,出生于太极宫承乾殿,因此取名为承乾。他从小聪慧可爱,深受李世民的喜爱。李世民登基后,当时只有八岁的李承乾被立为太子。后来,太上皇李渊驾崩,李世民为父亲守孝,朝廷政务暂时交给太子管理,当时年仅十七岁的李承乾把国家大事处理得井井有条,从那以后李世民便对他非常信任。

可惜好景不长,由于李承乾得了一场重病,导致腿部严重残疾,身体上的不便让他越来越不自信,开始放任自流,身上的纨绔习气逐渐显露出来。在李世民看来,太子生长在宫廷里,有一些骄奢也在所难免,只要大臣们尽力辅佐、严加劝导,相信太子还是可以成器的。但是李承乾却没能体会到父亲的一片苦心。他跟大臣们玩起了阳奉阴违的变脸把戏,在公开场合,他总是正襟危坐,满口的孔孟之道和忠孝节义。可私下里却终日沉湎于声色犬马。每当大臣们来进谏,李承乾都会主动迎接,大行跪拜之礼,主动进行自我批评,把大臣们精心准备的说辞全都堵在嗓子眼,搞得他们一脸窘迫。

不知从何时起,他忽然迷恋上了突厥习俗,开始说突厥语,穿突厥衣服,甚至住到了帐篷里,每天亲自杀羊。有一天,李承乾对手下说:“我假装是可汗,现在死了,你们仿效突厥风俗给我治丧。”说完两眼一闭,往地上一倒。于是侍从们骑马围着李承乾一边转圈一边号丧,依照突厥风俗割破自己的脸。玩得高兴时,李承乾说:“等我继承了天下,一定要到金城以西打猎,把头发散开当突厥人。”很快,太子的种种荒诞言行就被大臣们知道了。他们苦口婆心地对太子进行劝谏,可太子一个字都听不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