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历史的脉络辛亥革命与百年宪政(第3/10页)

要是按我们今天来讲,将这两层油漆抹掉,晚清是什么格局呢?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腐败、落后、不堪。其实晚清是经过一个很漫长的探索过程,曲折的道路。我个人这两年讲,我们用温情去回望我们的先人,就觉得中国人在近代真的不容易。1840年事件发生后,中国人经过二十年思考,到1860年,中国人找到了一个方向,向西方学习。但对西方中国人的学习又很有限,为什么?因为中国有很漫长的文化传统,因此1860年的学习只学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并不愿意在政治体制上向西方学。为什么?因为中国的政治架构,在十八世纪以前,确实应该是世界的中心。西方也认同,我们的文官制度、科举考试制度,在欧洲中世纪以后,法国的启蒙思想家认为是一种典范。所以中国人这方面不愿意进入变革。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它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他们向西方学习上来就是脱亚入欧,全面学习西方。当时中国人并不认同日本的选择,认为是没有文化才会这样。中国经过那么一种单一学西方的技术,富国强兵这点上,经过三十年时间,从1860年到1891年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应该说有三十年的高增长。到1891年,中国北洋海军已经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六(也有人说是第八),这三十年的发展应该很厉害。但这个发展是一种畸形的,因此经过1894年甲午战争,一下子就把这个戳穿了,这三十年增长没有用了。我这几年做甲午战争研究发现,基本上中国的军队没有打过。在朝鲜战场上,当时朝鲜半岛从南到北,我们的陆军都有布防,但日本到朝鲜一打,我们就全面崩溃,很快退到中国本土。三十年举国之力建的北洋海军,也就是在大东沽打了大概七个小时,就完全被围歼了,没有什么可打。军队这样,国家也就这样。幸好当时清政府像李鸿章、恭亲王及时阻止了,出局决定不打了。所以我们看到1895年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过去我们一直在讲,这几年我觉得我们近代史的研究,过去表达一直有问题的是,我们一直觉得是一个很悲情的。我们老是和别人打,但就不反省我们的问题在哪儿。我们的条约,也没有揭示它的本质在哪儿。《马关条约》给我们中国今天留下最深的印响是,把台湾割了,巨额赔款,花钱赎回辽东半岛。都是教材里面讲的。当然这几件事都非常大,但《马关条约》真正给中国的影响,是它的一条最重要的规定,日本臣民可以到中国自由办厂。在之前是不允许的,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市场是严格管制的。《马关条约》把这条作为一个条约提出,日本臣民的资本可以自由进入中国,日本臣民的这种在中国租界的贸易往来是实行优惠的税收。而之前西方列强与中国达成一个条约是利益均沾,现在我们看世贸就是这样,双边可以改成多边,利益共享。《马关条约》就达到了这种效果,《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资本就没有任何障碍地进入了中国。

所以我们看1895年以后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快。因为到今天为止,我们其实还在管制经济,并没有让外国资本或中国资本自由地在这块土地上创业。《马关条约》当时就做了这一条。刚才袁老师讲,我们修铁路修得那么艰难,除了观念问题,还有就是没有资金,而1895年以后,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只用了很短时间,到1903年中国的铁路网络,南北干线,已经大致形成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民间资本也开始发育,到1903年,有个很重要的变化,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要求修铁路,清政府也改变了政策,允许中国民间资本进入铁路这个高盈利的行业。这种状况到1903年已经是很正常了。所以晚清的经济发展,用今天的话来讲,是完全国际化的,不像我们今天理解的外国列强老在欺负我们。外国资本和中国民间资本谁好谁坏这是很复杂的问题,在座很多民营企业家,我就不好意思说了。我在研究晚清的时候,有个很重要的心得,其实马克思的《资本论》分析得很明白:资本是没有阶级属性也没有国别属性的,资本就是资本,不存在民族资本和国际资本之别。这个到今天为止,我们都没有搞清楚。

王:其实好的企业家,包括最近的几次争论,包括娃哈哈之类,好的民营企业家和您的看法是一样的。

马:对。晚清最尴尬的,包括辛亥革命闹得最厉害的,就是民族资本出了问题。民族资本用集资的办法坑蒙拐骗,把外国资本挤走。当时很重要的一个事件,1903年民族资本要进入中国铁路经营,怎么进入的?从美国承包的协议上,美国和中国达成粤汉铁路协议后,并没有马上修,就像我们今天的房地产商一样,先倒一次地皮,赚一笔。我觉得在资本运作上这应该可能是正常的。但中国的民族资本就抓住这条理由,要求清政府把这段路权收回来,由民族资本进入。民族资本进入后来就引发了辛亥革命的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