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中国魔鬼”的化身答《世纪中国》记者张文中(第2/3页)
太平天国真正实行的,是跟《资政新篇》完全相反的东西。洪秀全自己制定的“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反动纲领,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逆历史潮流而动。经济上它主张绝对平均主义,个人不能有任何私有财产,收入完全要归入“圣库”,一无可取。政治制度层面,它要实行完全军事化的中世纪专制主义。在底层,老百姓的劳动、经济收入、教育、思想信仰及其他日常生活和种种纠纷,一律听从官员的严格监管、专断和安排。清政府的官员很少,帝力不及之处,人民仍有较大活动空间。按太平天国那一套,把人紧紧箍住,可不得了。发点牢骚,被人听到打小报告,立即斩首的记录屡见不鲜。至于中上层的政治建构,名字上有点古怪,实质与历代专制王朝没什么差别。这些都是很荒唐的东西。
无知农村青年的最大想象力
张文中:洪秀全作为个人来说,他在性格上有一些什么特点?
袁伟时:他这个人文化程度很低,知识面很窄。他宣扬自己上天见到上帝,到了天上,人家用轿子抬他,“两旁无数娇娥美女迎接,主目不邪视”,上帝教他“两脚要八字排开”!这些胡说八道表明一个农村青年的最大想象力,不过如此。他文化程度不高,秀才考不上,作为一个有野心的人另找出路,但又没有什么才能,所以他的思维跟历代的那些草莽英雄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另外,他心胸特别狭窄,很多疑,那些跟他一块儿起事的人,一个一个被他消灭。
张文中:不管对太平天国的评价怎么样,它总是一种社会运动。而洪秀全的个性缺陷,是不是造成这个社会运动失败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袁伟时:假如他真有一点儿历史上那些开国君主的气魄,太平天国或许不会有那么悲惨的结局。历代草莽英雄,有一些人胸怀宽广,讲义气,很有气魄。比如刘邦,后来也屠杀功臣,但在造反的时候,还是能够团结各种各样的人物。洪秀全远远还没有达到成功的境地,就已经开始屠杀功臣了。前期的太平军,全部工作是杨秀清在主持。杨是很能干的人,但有野心,洪秀全妒忌他,结果引发了天京互相残杀的悲剧。屠杀功臣,洪秀全的罪恶是非常大的,整个太平军的事业都断送在他手上了。
受到革命党思潮的影响
张文中:在太平天国研究中,老一辈史学家罗尔纲做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他对洪秀全的评价,是不是有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
袁伟时:上大学一年级时,我就对罗尔纲的著作很感兴趣,几乎把当时所有能找到的文章都找来读了。对于太平天国史料的整理,我认为他功不可没,他和简又文的开创性工作,对历史研究是一大贡献。至于怎么评价历史事件,是另外一个问题。罗尔纲对太平天国几乎全盘肯定,我觉得是有点走火入魔了。他把洪秀全作为一个革命领袖加以吹捧,是与49年以后当时很多知识分子一样,力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考虑问题。但是,不少号称马克思信徒的人,往往没有认真去读马克思的书,片面地认为凡是革命、凡是农民战争就应该肯定。当然,对一个老历史学家,不应苛求。
张文中:可是,史学界对洪秀全的肯定评价,似乎也不完全是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比如罗尔纲,他对太平天国的研究应该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就开始了,那时,他应该还没有接受马克思的理论吧?我觉得,是不是与辛亥革命前后反清的革命情结有所关联?对太平天国的肯定,是不是当时革命党思潮的一个反映?
袁伟时:也有这个原因。辛亥革命前后,有一种思潮,认为对反清反满的社会运动,都应该肯定。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之前,就请人写太平天国史。这是民族方面的考虑,是汉人反满。另一方面,也从革命这个角度来考虑,两个方面都有。而到了1949年以后,就更厉害了。反满的一面,不强调了,但是革命的一面,阶级的一面,分量大大加重了。
张文中:或者也可以说,把一个社会运动贴上革命的标签之后,就忽视了对它消极面的研究,甚至把一些很负面的东西,也当作是很正面的东西?
袁伟时:对。如果你把学术研究意识形态化以后,在研究时你只要找到一两句话,再尽量夸大,得出的结论往往很可笑。比如,洪秀全说“天地之间人为贵”。有人便说洪秀全有人的解放的启蒙思想。其实,洪秀全的“人为贵”,是与“三纲”结合在一起的,根本不是从人的解放的角度来谈人。何况这种思想儒家早就有了:“天地之性,人为贵”,这是《孝经·圣治道第九》中的话。
张文中:经常有一种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四六开呀,三七开呀,你觉得对洪秀全可以几几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