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秦军成为汉军主力

秦帝国的京师地区,行政上称为内史。秦的内史地区,大致东以函谷关为界,西到散关,北到萧关,南到武关,三面环山,一面临河,是易守难攻的形胜之地。渭河横贯内史地区的中央,形成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密集,是当时天下最富饶的地区。内史地区的北部是上郡和北地郡,西部是陇西郡,南部是汉中郡、巴郡和蜀郡,都属于秦国的本土地区。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以来,关东大乱,各郡县纷纷反叛,六国全部复国,秦军陷入苦战。与此相对照,旧秦国的本土地区一直非常稳定,没有出现任何反叛和动乱。帝国秦军的一支精锐的主力部队——京师军——始终驻守在内史地区,维系着首都的安全。这一支军队,不但与秦帝国中央政府的存亡休戚相关,也与汉帝国的建立关系密切,项羽之死种种难解之谜,需要到这支秦军的来龙去脉中去寻找。我们稍微详细地加以叙述[7]。

大体而言,秦帝国的京师军,也就是配置在京师地区、负责保卫首都和皇帝的军事力量,主要有三支,它们分别是郎中令军、卫尉军和中尉军。

郎中令军是皇帝的侍从武官团,由郎中令统领,主要由郎官组成,数量多的时候将近千人。郎中令是皇帝的侍从总管,九卿大臣之一。郎官们既是皇帝的侍从近卫,也是官员的预备队,个个出身良好,经过严格的挑选。郎官们比照军事组织编制,由诸位郎将统领,在宫内负责皇帝的警卫和侍从。

卫尉军是皇宫宿卫军,由卫尉统领。卫尉也是九卿之一,统率卫尉军负责首都咸阳内外各个宫城的进出以及宫城内的保卫。卫尉军的战士称为卫士,由帝国内郡征召,数量在两万人左右。

中尉军是首都地区的卫戍部队,由中尉统领。中尉也是九卿之一,他的工作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管理京师地区各县的地方军,负责首都各县的治安秩序,一是统领驻京卫戍部队,负责京师地区的守备、各个官署的保卫等等。由中尉所统领的这支驻京卫戍部队,被称为中尉军,战士主要由首都地区征召,数量在五万人左右,是一支精锐的野战部队。

秦末之乱中,京师军一直留在关中负责首都地区和皇帝的保卫。二世二年九月,陈胜部将周文领军攻入关中,抵达咸阳东郊的戏水地区时,屯驻在这个地区的中尉军成功击退了敌军,保卫了首都咸阳,为章邯组建中部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戏水阻击战,是秦末之乱中秦京师军参加的第一场战事,关于这场战事的详细情况,我已经写入了《秦崩》第五章中。戏水阻击战后,中尉军协助新组建的中部军将周文军赶出关中,中部军出关乘胜追击,中尉军则留在关中,继续承担着保卫首都地区的重任,始终没有离开首都地区,也没有卷入关东地区的战事。

二世三年八月,刘邦军攻破武关,进入关中地区。九月,秦王子婴刺杀丞相赵高,掌握了政权,派遣军队在峣关(今陕西蓝田)附近阻击刘邦军,被刘邦军击败。这支前往峣关的秦军,应当是中尉军。

峣关阻击战失败,刘邦军兵临咸阳城下。汉元年十月,秦王子婴为了保全首都不被屠戮,统领百官开城投降。刘邦和平地接管了秦国政府和秦国本土,秦京师军各部也被接管,成为刘邦军的一部分。

十二月,项羽统领四十万联军进入关中,鸿门宴中刘邦屈服,将所接管的秦国政权全部交出,秦京师军也交由项羽处置。二月,项羽分封天下,旧秦国的关中地区被分为雍国、塞国和翟国三个王国,史称三秦,秦京师军被编入三秦的军队。

八月,韩信统领汉军由汉中反攻关中成功,塞国和翟国投降,雍国不久被消灭,编入三秦军的部分旧秦京师军将士,再一次回到刘邦军中,成为汉军的一部分。

刘邦攻占了三秦以后,确定了从法统、领土、人力、制度等各个方面全面继承秦国的秦本位政策,定都栎阳,以旧秦国为根基,东进与项羽争夺天下。从此以后,随着战争的持续、征兵制的执行,旧秦军将士、旧秦国本土出身的秦人,源源不断地加入到汉军当中,成为汉军的主要兵源,汉军的人员结构也因此发生了重大而意义深远的变化[8]。

我们已经叙述过了,刘邦是秦泗水郡沛县人,这个地方,过去属于楚国。陈胜、吴广起兵反秦,刘邦在沛县起兵,杀掉县令,依照楚国的制度,被推举做了沛公,就是沛县的长官,正式组建了军队,宣称从属于陈胜所建的张楚。刘邦起家的这支军队,由沛县出身的青壮年组成,约有三千人,被称为沛县子弟兵,是以后刘邦政治军事集团的核心,未来汉帝国的开国元老,如萧何、曹参、王陵、夏侯婴、樊哙之属,几乎都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