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梁适升官记(第4/5页)

说梁适,此人心高志大,到了次相都毫不满足。欲望决定一个人的成就,眼前的光明大道直指帝国首相的位置,难道要百尺竿头,就此停步?不,决不!他开始寻找庞籍的弱点。这有点难,庞籍,他的名声在中国人的心里很不怎么样。这都是拜各种戏曲小说所赐,比如说《杨家将》。在那里他和狄青狼狈为奸,作恶多端,是杨家、呼延家、寇准、八贤王的死对头。

当然结果也很惨,庞籍全家被杀,还是被死敌呼延庆所杀。狄青也没落好,居然是千刀万剐死的。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题目很大,和中国人的传统思维观念有关,以后会在适当的历史事件里加以讨论。现在要说的,是庞籍本是个为国为民都做过大好事的好官,他怎么就会出什么事呢?

他真就出事了。事实上,一旦做到了帝国首相的位置,不管你是个什么人,都会变成一种人――坏人。不仅会有梁适这样的人盯着,几乎全官场所有的官,都在盯着你。

寻找首相的每一个错误。

庞籍丢掉宰相,其过程和原因几乎就是前枢密使高若讷的翻版。事情的起因远在齐州,在那儿有一位学究名叫皇甫渊。话说学究的责任很具体,就是管管生员,组织培训,和当地的教育系列紧密配合,为帝国多输送几个进士。多简单,可皇甫兄另有大才,实在是技痒难忍,不得不用。

他喜欢抓贼,并且还真的抓到了贼。这是好事,国家明文规定,只要抓到了贼,就有赏钱。不管你是不是学究。但是皇甫学究不满足,钱是小事,我还想升官,他给有关部门写了好几封信,表达了想升官的热切盼望。结果……被退回。

郁闷啊,学究想升官,和参政变次相一样的迫切!情急之下,他想到了些小动作。不行就走走关系吧。走关系,事实证明,皇甫先生更在行,他居然能七扭八歪地走到帝国官场第一人,首相大人的府上!

他认识一位道士,名叫赵清贶。赵道士和庞籍的姐姐家有亲戚,凭着这条亲情路线,皇甫学究要升官的愿望,注意,史书在这里很模糊,没说庞籍到底是不是知道了。而是说,“绐为渊白籍”。绐,指欺诈、哄骗。明显地在设圈套骗边远小城市的皇甫官迷,我们会替你把事上报首相,让你达到升官的目的。

这样的事离不开钱,皇甫行贿了,赵清贶受贿了,为了显示诚意和手眼,他还拉来了庞籍属下的一个堂官,言明这将是内线,于是这个小吏也得了一份钱。事情就坏在了这个小吏的身上。很可能是分赃不均,该小吏跑到了开封府,把事情和盘托出。

受贿案很普遍,涉及到现任首相的可不多。这事儿被从重从严地特办。结果是堪称公正的,行贿和受贿的都被流配,事情首相并不知情,所以没有关系。这样庞籍算是熬过了这一关。可是别忙,事情出了致命的变数。赵清贶在流放的路上离奇死亡。这时开封府的一位推官,叫韩绛(注意,以后是大人物)的人站了出来,说这是庞籍利用首相的权力来压制有关人员,在路上杀了赵清贶灭口。

简短地说,谋杀无证据,可是舆论更可怕。庞籍的声誉被损害了。功臣变坏人,他在狄青当上枢密使的三个月后罢相,到郓州去当知州。梁适以第一顺位,由次相升为首相,终于当上了帝国官场第一人。

最后说狄青,有点奇怪,他是主角,可在整个事件里都消失了。这是狄青的升官记,还是梁适的官场秀?很遗憾,是后者。虽然狄大将军英明神武,可回到开封城之后,没有他半点说话的余地。

有的只是事后的表态。

狄青荣升枢密使,进宫谢恩时,皇帝对他凝视了好一会儿,之后带着温和又伤楚的感情说了句话。狄青,朕有御医,可以把脸上的金印去掉,你恢复原貌吧,不要总带着当年的黥字。

狄青一阵感动。他知道,宋朝开国百年,两府宰执大臣从来没有过配军的刺字,这是耻辱,至少是卑贱的标志。皇帝完全是为他着想,让他改头换面,从此抬头做人。但是狄青拒绝了,他对皇帝说了一句话,从此他在皇帝的心中,在天下亿万平民百姓的心中,留下了不灭的印象。

――陛下擢臣,不问门弟,臣正因为脸上有这行金印,才得以报效国家。臣愿留颊上黥字,以使天下贱儿得知,朝廷有此名位相待。

赵祯被感动了,他听得出这是肺腑之言。由此,他更坚信自己做得没错,狄青这人不仅有能力,而且不忘本,是个难得的好臣子。截止到这里,狄青已经获得了皇帝的心,他在官场上,可以说立于不败之地了。不过万事都有好坏两面。

这句话赢得了帝心和民意,那么别的人呢,不是皇帝也不是百姓的那个巨大的团体,他们会怎么想?这一年的狄青刚刚45岁,年富力强,功盖当代,官居西府之首,名符其实地站了人生的巅峰上,他满怀豪情壮志地活着,以实打实的功绩说话,不去理会身边阴柔粘黏的污秽官场,怎一个自豪爽快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