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无为而治的文景盛世(第6/10页)

内史府的大门朝东开,晁错可能是觉得上下朝什么的很不方便,所以在南面又开了一道门。开个门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是要开这道门,就得把太上皇庙的围墙打穿。这种大不敬的行为普通官员是不敢去做的,但晁错敢,因为景帝把他奉为自己的偶像。

丞相申屠嘉就这件事准备“奏请诛错”。但诡异的是,申屠嘉还没上奏呢,晁错居然提前知道了,这也说明当时晁错的地位有多高,尽管他既不是三公,也不是九卿,却能连大臣上奏的事情都一清二楚。于是晁错连夜进宫,在申屠嘉上奏之前向景帝说明了情况。第二天早朝,申屠嘉话还没说完,景帝就开始为晁错打掩护,景帝说:“晁错拆掉的,只是太上皇庙的外墙,不是内墙,外墙没那么重要,而且还是我让他拆的,晁错没罪,这事儿就这么算啦。”申屠嘉气得不行,长叹说:“我后悔呀,为什么不将晁错先斩后奏呢?如今竟反受其辱!”回家后气得一病不起,呕血而亡。

晁错备受宠爱,这巨大幸福砸晕了他的头,在这种春风得意中晁错不自觉地忽略了那些隐藏的危机。申屠嘉既是元老功臣,也是帝国官员们的典范。司马迁称赞他“为人廉直”,从不接受官员们的私下拜见。申屠嘉死后,晁错从“内史”升职为“御史大夫”,这进一步加深了晁错与群臣之间的紧张关系。升任御史大夫之后,晁错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重提文帝时曾提过的意见,“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就是有名的《削藩策》。

这个建议一提出就得到了汉景帝的同意,命令下达后群臣因忌惮晁错的势力集体沉默,唯有窦婴提出了反对意见。《汉书·晁错传》里记载,“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但是窦婴具体说了什么,史书并没有详细记载。窦婴在文帝年间长期担任吴国的丞相,对吴国的内情,以及吴王刘濞本人是相当了解的,而削藩的重点对象就是吴国。可惜的是,汉景帝并没有重视窦婴的反对意见。还有一个提反对意见的是袁盎,但是他没能亲自到场说出自己的见解,因为晁错一上任就用“接受吴国贿赂”为由把他贬为了庶人。

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削藩”策略,采取了一系列削弱诸侯藩国的措施,使很多藩国诸侯产生了严重的恐慌心理。诸侯们纷纷反对朝廷的削藩策略,对提出削藩策略的晁错恨之入骨。

晁错的父亲得到消息后,特地从老家颍川赶到京城,对晁错说:“皇上刚刚继位,你执掌政权,就侵害削弱诸侯的力量,疏远人家的骨肉,人们纷纷议论怨恨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晁错说:“事情本来就应该这样,不这样的话,天子不会受到尊崇,国家不会得到安宁。”晁错的父亲又说:“照这样下去,刘家的天下安宁了,而我们晁家却危险了。”晁错的父亲说完就走了,在回家的路上服毒自杀,死前对身边的人说:“我不忍心看到祸患连累自己。”

晁错的父亲刚死没几天,吴王刘濞联合吴楚七国以“诛杀晁错”的名义联合发动了叛乱。七国叛乱的消息传到京城,晁错对丞史说:“袁盎接收了吴王刘濞的贿赂,还为他说好话,说他不会反叛。现在反叛已成事实,我打算请求处治袁盎。”丞史说:“事情还没有暴露出来,就惩治他,可能中断叛乱阴谋。现在叛军向西进发,惩办袁盎有什么好处呢!再说袁盎也可能参与反叛的事。”晁错听了丞史的话,一时犹豫不决,没有立即向袁盎下手。有人得知此事,告知了袁盎,袁盎害怕晁错加害自己,当夜便去求见窦婴,希望窦婴给自己创造跟汉景帝当面解释的机会。窦婴进宫向汉景帝报告了袁盎的请求,汉景帝就召袁盎进宫会见。

袁盎先下手为强,给汉景帝提建议说:“吴、楚等国相互往来的书信说‘高祖封立刘氏子弟为王,并有各处的分封土地’。现贼臣晁错擅自贬谪责罚诸侯,削夺诸侯的土地。令他们用造反的名义共同向西进攻联合诛讨晁错,现在的计策只有斩杀晁错,派使者赦免吴、楚七国的罪过,恢复原来被削减的封地,兵不血刃就可平息战端。”汉景帝听了袁盎的话,沉默了很长时间,然后说:“如果这是真实的情况,我不会因为宠爱一个人而得罪天下。”袁盎说:“我只能想出这个不是办法的办法,还望皇帝深思熟虑。”

没过几天,汉景帝派人传达诏令,命晁错乘车巡行东市,并派人在东市将晁错斩杀。事情的发展果然像晁父预料的那样,晁错操之过急的削藩策略激起了吴楚七国诸侯的叛乱,最终被汉景帝下令斩杀。杀了晁错之后,汉景帝又跟叛军商量,要把之前削减的封地都还回去,希望能平息诸侯的怒火,停止造反。然而刘濞造反不造反跟晁错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晁错的削诸侯建议顶多只是个导火索,再说现在已经骑虎难下,他不继续造反也不行了,于是一路高歌猛进,杀到了汉景帝弟弟刘武的封地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