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帝国初建,吕后临朝(第5/14页)

淮南王英布。公元前203年七月,立英布为淮南王,称王于九江、卢江、衡山、豫章等郡,都于六(今安徽六安市东北)。

梁王彭越。公元前202年正月,封彭越为梁王,称王于魏国故地,都于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

韩王韩信。公元前205年立韩信(与楚王韩信为两人)为韩王。公元前202年春,与韩信剖符立据,封他为韩王,称王于颍川郡,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

原衡山王吴芮。衡山王吴芮系项羽所封。汉高祖称帝不久,以吴芮率百粤兵诛暴秦有大功,徙为长沙王,都于临湘(今湖南长沙市)。

赵王张敖。张敖为张耳之子,项羽分封诸侯时立张耳为常山王。公元前204年,立张耳为赵王。公元前202年,张耳死,张敖嗣立为赵王。

原燕王臧荼。臧荼原为燕将,因从楚军救赵,又随项羽入关,被项羽封为燕王,称王于燕地,都于蓟(今北京市西南)。

后来还增加了一个异姓王,就是刘邦的发小卢绾。燕王臧荼的叛乱被平定后,卢绾被刘邦封为燕王。

以上异姓诸侯王有的在反秦及楚汉战争中立有大功,且早已裂土为王,拥有很强的实力,刘邦即皇帝位后不得不承认这种既成事实,正式确认或分封他们为诸侯王。上述诸侯王中,韩信、英布、彭越等人都有很高的军事指挥才能,在楚汉战争中独当一面,功勋卓著;刘邦手下的将领如曹参等人,在军事才能上都比不上韩、英、彭等人。这些人拥有大片的封地,手中握有精兵,刘邦怎能放心?为巩固汉帝国政权和刘氏王朝的长治久安,刘邦于建国后逐一铲除异姓诸侯王势力,而异姓诸侯王也相继反叛朝廷,这是不可避免的了。

大开杀戒,剪除异姓王

刘邦对异姓王不放心,一些异姓王也同样怀有野心。有些异姓王可能并没有太大的政治野心,但是由于他们拥有实力,有威胁刘邦江山的能力,这就是他们最大的原罪。

在异姓诸侯王中,最先起兵反叛汉帝国的是燕王臧荼。燕王臧荼本是项羽所封,楚汉战争期间,韩信于井陉口大破赵军,威震河北。韩信听从广武君李左车的计谋,派使者前往燕国劝降。燕王臧荼因畏惧而归属汉王。刘邦当皇帝后,仍然封臧荼为燕王。

公元前202年七月,臧荼起兵反叛,刘邦率大军亲征,太尉、长安侯卢绾随从击燕。九月,臧荼兵败被俘虏,燕地被平定,刘邦立卢绾为燕王。

卢绾对于刘邦来说,是“自己人”。卢绾与刘邦是邻居,两人同日生,出生的时候乡民曾持羊酒祝贺两家。二人长大后为同学,又相敬爱。刘邦还是平民的时候,因为吃官司而躲躲藏藏,卢绾常常追随。后来刘邦起兵于沛,卢绾以宾客的身份相随。刘邦被封为汉王而入汉中,卢绾被任命为将军,并常常担任侍中。后在楚汉战争中,卢绾官至太尉,封长安侯。由于卢绾与刘邦的关系,他得以出入刘邦的卧内。他的衣被、饮食、赏赐,都是群臣莫敢相望的。虽然萧何、曹参等能够因为才能过人、忠于职事而得到刘邦的礼遇,但若论到亲密的关系和被宠信的程度,都无法比得上卢绾,卢绾甚至可以自由出入皇宫。因此,卢绾在这时被刘邦封为燕王,自然不难理解。

燕王臧荼叛乱刚刚平定,又发生了颍川侯利几的叛乱。利几原是项羽部下的将领,楚汉相争时,他任陈县县令。后来利几投降刘邦,于是刘邦封他为颍川侯。汉公元前202年秋,刘邦突发奇想,召见在籍的全部侯爵,利几疑心重而举兵反叛。刘邦亲自率兵攻击,利几兵败逃走,叛乱被平定。

韩王信(与楚王韩信同姓名,实为二人,称韩王信以区分)本是韩襄王的庶孙,反秦战争时,刘邦率兵进攻阳城,使令张良以韩国司徒的身份攻占原韩国领地,收得韩王信,任命他为韩国将军,统率韩军跟随刘邦进入武关。刘邦被立为汉王,韩王信随从刘邦入汉中,并对刘邦王说:“项王所封的诸将为王,都离家乡很近,而唯独大王远居此处偏僻之地,这是降职呢。大王的士卒都来自山东,日夜盼望着返回家乡。趁着士卒们年轻力壮、锐气正盛的时候向东进军,可以争夺天下。”刘邦定三秦后,许诺立韩王信为韩王,先任命他为韩国太尉,率兵攻占韩国故地。

公元前201年春,刘邦觉得韩王信的封地北面紧靠巩县、洛阳,南面逼近宛县、叶县,东面是淮阳,是天下驻扎强兵的战略要地。出于防范的目的,刘邦诏令韩王信迁徙到太原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以北,防御胡人入侵,以晋阳为都。韩王信请求以马邑(今山西朔县)为都,得到刘邦的准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