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西魏的『脱贫』之道(第4/5页)

宇文泰能够在高欢历次打击中死里逃生,除了他本人极会用兵,以及运气比较好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民心。宇文泰在建立西魏之后,施政以宽仁著称,轻徭薄赋,因此经济恢复非常快。与此同时,西魏严明的刑罚,也使得吏治大为清明,尤其重要的是,府兵制的推行,提升了士兵作战的积极性。比起东魏以及北齐拿着士兵做奴隶的做法,西魏士兵的待遇更高,士气也更旺盛,作战自然不顾生死,如上种种,都使得高欢平灭宇文泰的机会一次次擦肩而过。

在和高欢周旋的同时,宇文泰也没忘了整顿内部。当年从高欢手里逃亡过来的魏孝武帝,在宇文泰手里,充分体会到“才出狼窝,又入虎穴”的道理。高欢性格伪善,当年虽然把持大权,对魏孝武帝却非常尊重,表面上很“和谐”,但宇文泰就实诚多了,十足地拿着魏孝武帝不当干部,直把魏孝武帝折腾得叫苦不迭。他于公元534年投奔宇文泰,第二年就被宇文泰毒杀,之后宇文泰相继拥立了拓跋家族的两个皇帝,北魏家族彻底成为了宇文泰的玩物。在折腾皇族的同时,宇文泰也没忘了折腾内政。他的诸种汉化政策,难免引起鲜卑军人的反感,为了平衡关系,公元554年,宇文泰发起了“胡化运动”,主要内容有两条,一是允许士兵们在战争后,掳掠占领地的人口为奴婢;二是对军队中的汉族将领改赐胡姓,并且恢复鲜卑人的祖姓,连早就改姓“元”的西魏皇室,也因此重新改姓为“拓跋”。这两条政策,前者是鲜卑军队的固有作风,后者只不过是表面文章,整个西魏的汉化大势,其实已经不可阻挡。值得一提的是,在胡化运动中,西魏军队中的汉人将领也必须改胡姓,比如后来唐太宗李世民的祖父李虎,就改成了“大野”,而隋文帝杨坚的家族,则改姓为“普六茹”。

在和东魏周旋的同时,宇文泰也没忘了与他隔江而对的南朝。公元553年,宇文泰挥师南下,占领了南陈的四川地区,这个地区的获得,使得南朝的“长江天险”大打折扣。次年又占领了南朝的江陵地区,南陈的版图进一步缩小。公元556年,宇文泰又改革官制,摒弃了北魏的旧官制,参照《周礼》制定了新官制,这一条对于当时的关中汉族影响很大,因为新官制的实行,也就意味着鲜卑族要从制度上,继续完成全盘汉化。在这个新官制下,原本在宇文泰早期掌握大权的鲜卑军阀,权力被进一步削弱,地方的兵权被完全收归到了中央,大量的文官职位则被汉人所占据,汉人在西魏的朝廷里,一下子占有了非常大的优势。此事后不久,北巡的宇文泰病逝于途中,临终的时候,将国家大权托付给了侄儿宇文护,遗嘱说“我的儿子年幼,国家大事就由你照顾了”,而一场宇文家族的大变乱,也就因此而发生。

宇文护作为宇文泰的侄儿,在历史上大大有名,有个绰号叫“屠龙第一人”。因为他接了宇文泰的班后,一口气连杀了3个皇帝,先是逼着已经是傀儡的西魏恭帝退位并杀之,扶持了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为帝。这个宇文觉也是个有主意的人,不甘心受宇文护的摆布,在皇宫内招募兵马,时刻准备发动政变解决宇文护。但宇文护哪里有这么容易解决,得知情况的宇文护,索性又把宇文觉送上了西天。之后他又立了宇文泰的另一个儿子宇文毓。宇文毓是个很低调的人,对宇文护很尊重,起初宇文护很满意,但不久之后就不放心了。公元557年,宇文护假装说要把权力还给宇文毓,其实是和宇文毓客气客气,宇文毓哪里懂这个,干脆和宇文护不客气,借机收回了宇文护的大权。这还了得,宇文护牙一咬,又把宇文毓给毒死了。公元561年,宇文护扶持宇文泰的四儿子宇文邕即位。宇文邕看着老实巴交的,说话也不多,貌似是个好糊弄的人,登基之后也很听宇文护的话,北周政权就这样稳固下来了,之后是宇文护12年掌权的时期。

虽然后世对宇文护的评价不高,甚至许多的历史学家说他是“权臣”、“逆贼”,但是在国家建设方面,他却是一个对新生的北周政权贡献颇多的人物。他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宇文泰的政策,恢复经济发展生产,特别是他把所管辖地区的耕地数量,作为考核官员的重要标尺,甚至给每个地方官都分配了土地,要求官员们主动下田生产。同时,因为宇文护是篡权而起,名不正言不顺,因此他更需要汉人的支持,他在位期间,废除了西魏征兵的许多门槛,大量的汉族农民可以继续进入西魏军队之中。对于西魏军队的统治机构八柱国,宇文护也竭力拉拢,抬高汉族军将的地位,尤其是允许汉族人在鲜卑族做统帅的军队里为将,打破了关中鲜卑军阀赖以生存的门第结构。如上种种,皆对后来北周的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千算万算,宇文护还是漏算了一个人,被他一直当做傀儡的宇文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