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梁武帝时代的『世界蚕丝战争』(第2/4页)

在地中海的东面,就是赫赫有名的东罗马帝国,中国南北朝时期,也是东罗马帝国势力达到极盛的时代,东罗马帝国的强大,也同样是拜丝绸之路所赐。他们从波斯高价引进中国丝绸,再用更高的价格卖给西欧人,从中攫取大量的经济利益。东罗马帝国的东面,是著名的波斯帝国,这个帝国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老朋友了,从西汉开始就和中国历代王朝互通有无,友好往来。我们中国的历史书,称它为安息国。这个帝国横跨欧亚,一度和中国汉朝、贵霜帝国、罗马帝国并列为古代世界四大帝国。波斯的东面,就是今天中亚五国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的贵霜帝国,这个帝国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大月氏。虽然在中国历史书上,这个国家很弱,先被匈奴修理,又被班超修理,但是在中国之外,它非常强大,多次击败波斯,是当时中东的另一个大帝国。不过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中国的贸易上,波斯和贵霜帝国都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是丝绸贸易的第一批中间商,几百年来通过倒卖丝绸贸易发够了横财。而从中国至西方的古代世界,也在这场丝绸贸易中,维持着彼此的利益平衡。

然而到了中国南北朝晚期时代,这个贸易平衡,却再也维持不下去了。

公元538年,在意大利历史学家德洛奇的说法里,是“恐怖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欧洲市场上中国丝绸的价格暴涨,比起之前的一年,竟然一口气上涨了15倍,而这个上涨趋势一直在延续,呈几何基数激增。到了公元545年,欧洲市场上的丝绸价格,居然比公元537年上涨了87倍。丝绸价格的连年暴涨,对于当时欧洲经济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地中海沿岸从事丝绸加工业的工商业者纷纷破产,许多城市也因此凋零。在当时欧洲钱都不值钱了,大家纷纷抢购丝绸,用丝绸来保值,这是一场席卷欧洲的经济灾难。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丝绸少;为什么丝绸会少,因为进口得少;为什么进口得少,这就要问丝绸之路的大批发商——中国。

说丝绸危机的原因,看看这时期的中国历史就明白了。

魏晋南北朝,尤其是南北朝时代,我们说过,丝绸之路并没有因为中原的战乱而受到影响,相反一直延续着繁荣,之所以如此,其中的前提就是,连接丝绸之路的主要贸易地区,没有遭到中国战争的影响。到了这一年,情况发生了变化。

早期在西汉时期,中国丝绸的主要供货方,是来自于中国的关中平原以及山东地区。五胡十六国爆发战乱后,中国虽然陷入了内战,但是由于大量的汉人逃离中原,定居在河西走廊,相继在当地建立了汉人政权,所以连接丝绸之路的主干道,长期以来并没有因为战乱而瘫痪。相反,丝绸贸易成为了西凉汉人政权收入的重要来源,即使是在后来北方几次短暂统一后,西北的丝绸贸易也一直非常繁荣。后来北魏统一北方,作为北方的国家政权,他们直接承接了丝绸之路。北魏对于丝绸贸易非常重视,从魏太武帝拓跋焘开始,北魏甚至出台了贸易禁令,只允许丝绸成品出口,而不允许蚕丝出口,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外国人学会养蚕织布,因此影响我们的丝绸收益。与此同时,南北朝时代,也是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时期,江南的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了。刘宋时代,开国皇帝刘裕平定了四川,恢复了汉族政权在四川的统治,因此,当时河西走廊与四川之间的贸易通道也打开了,江南地带的丝绸也可以输入到西方。这时候,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波斯国经常通过海路与中国贸易,著名的法显西行,也是通过海路回国的。所以虽然魏晋南北朝中国长期陷入战乱中,但是对世界丝绸市场的供应,中国的货源一直是稳定的。

但是在公元538年前后,事情却起了变化,变化的原因就是北魏衰败以及中国北方的分裂。

北魏的末年,北方先有六镇起义,后有葛荣起义,然后是北魏朝廷被架空,最后分裂成了东西魏国两个政权,政局的动荡,让中国的对外贸易也发生了变化。北方方面,割据北方西部的,是宇文泰的西魏政权,由于常年战乱,西魏所管辖的中国关中平原以及河西走廊地区,早就陷入了贫困,特别是柔然对于河西走廊的侵扰,让这条传统的商业道路走不通了。而且就是走通了也没有用,当时的西魏经济困难,人口锐减,农业尚且不能保证,工商业遭到的打击也就更沉重,那时候的西魏为了恢复生产,甚至把许多州县合并掉。因为当时西魏境内州县的人口减少太厉害了,比如西魏的重镇歧州,原来有10万多人,到了宇文泰建立政权的早期,竟然锐减到了5000多人,宇文泰还称赞这是一个繁华的城市,足见当时西魏经济困顿之深。作为直接连接丝绸之路的国家,西魏政权的这种局面,对整个丝绸之路的贸易都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