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被传说的『潜伏』崔浩(第2/3页)

在暂时度过了自然灾害后,北魏马上又面临着新的考验:此时已经掌握了南方东晋王朝大权的刘裕,发动了对北方后秦政权的进攻。当时的后秦,是北方各政权中比较强大的一支,和北魏唇齿相依,后秦遭到攻击后,立刻向北魏求救,这个时候的北魏也面临着严重问题。北魏的北边,就是著名的柔然游牧民族,此时也在大举进攻北魏。究竟是北上抗击柔然,还是南下救援后秦,北魏朝廷犹豫不定,大家也莫衷一是,这时候的崔浩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都不救。崔浩认为,如果这个时候北魏贸然进攻刘裕,不但很可能失败,并且北方柔然部落会趁机南下,大肆攻掠北魏州县;但如果北上抗击柔然,刘裕很可能掉过头来攻打北魏。所以北魏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借道给刘裕,让他进入关中平原与后秦决战,然后无论胜败,他都会元气大伤,到时候只要断掉刘裕的归路,刘裕的北伐军必定会全军覆没,而遭到重创的后秦,也从此无力和北魏抗衡,关中平原也注定会落到北魏之手。崔浩极力劝说北魏明元帝听从他的主张,甚至说这是“一劳永逸定南北”之计。崔浩的这个计谋,就是三十六计中的“隔岸观火”,如果照他的计谋,刘裕和后秦会相继被北魏消灭,而东晋政权也会因此元气大伤,如果那样的话,不要说北方的统一,就是天下一统,也很可能会在北魏明元帝手中完成。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明元帝并没有听从崔浩的建议,他认为崔浩这个建议太不切实际,因此自作主张,答应了后秦的求救,发兵攻打刘裕。事实果然如崔浩所料,北魏军队遭到刘裕的截杀,被刘裕的重装弩外加战车打得溃不成军,伤亡3万多人,而柔然也趁机南下,北魏抵抗柔然的六镇,被掳掠了5万多人口,伤亡极其惨重。北魏多年以来积攒下来的家底,在这场动荡中差点一次性赔光。幸亏崔浩提出建议,要北魏坚壁清野,修筑堡垒,牵制刘裕的进攻,这才让刘裕没有趁机反戈一击,否则的话,刘裕做到的,就不仅仅是平灭后秦,而是吞并整个北方了。

崔浩的“隔岸观火”之计虽然没有奏效,但却让他继续得到了北魏明元帝的信任。或许是为了回报崔浩,北魏明元帝还给了崔浩另一个职务:太傅,也就是太子拓跋焘的老师。这个职务非同小可,这就意味着崔浩不但得到了北魏明元帝的信任,将来还可能成为下一任皇帝的重臣,在当时的北魏朝廷里,这样的身份,可以说是位高权重。对于拓跋焘,崔浩耐心培养,他对拓跋焘最大的影响,就是为拓跋焘讲习中国的各种兵法,很快他发现,拓跋焘军事上的领悟力非常强,这也让崔浩感到了不安。在北魏另一个汉臣卢度世的笔记里,说崔浩在成为拓跋焘老师后,曾经忧虑地对身边的子女说,太子如此喜爱征战,将来很可能是一个暴君,我们家族子孙的灾难很可能要发生了。事实证明,他说对了,只是家族的灾难,没有发生在他子孙的身上,而是发生在了他自己的身上。

这时候的崔浩,正在他人生里最得宠的时候,公元423年,拓跋嗣去世后,拓跋焘即位,即历史上著名的北魏太武帝。这个时候的北魏,经过拓跋嗣在位期间常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已经大大增强,而当时的中国北方,原本强悍的后秦已经亡国,和北魏有世仇的夏国也已经衰落,有能力统一北方的,就只有北魏王朝了。但是在统一的路线图上,北魏面临一个很纠结的选择。究竟是先打北方的柔然汗国,还是先灭掉一直威胁北魏的夏国。在多数大臣的眼里,灭掉夏国是必须的,因为夏国有丰富的物产,如果得到夏国,就能够补充北魏的实力,而柔然居住在草原地区,素来贫困,且他们以骑兵作战为主,来去迅捷,根本不容易消灭,劳师远征的话,很可能劳而无功。关键时刻,又是崔浩唱反调,他坚持认为,必须首先消灭掉柔然,否则统一北方无从谈起。因为长年以来,柔然对北魏的政策就是“远交近攻”,如果北魏攻打夏国,柔然势必会从背面袭击北魏,那样的话,灭掉夏国是不可能的,所以攻打柔然,就是要解除北魏统一北方的后顾之忧,这一次拓跋焘听从了崔浩的决定。大军出发前,南朝刘宋政权突然屯兵边境,大有进军北方的姿态,此事又一次引起了朝臣的恐慌,崔浩却自信地断定,刘宋绝对不会北进,他只是虚张声势,防备北魏南侵而已。事实证明,崔浩还是对的,在攻打柔然之前,崔浩给拓跋焘上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八个字,成为拓跋焘攻打柔然的座右铭,结果这一战,柔然几乎全军覆没,之后几十年里,一度无法威胁北魏。北魏的政权,也就这样稳固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