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刘裕,贵族中国的叛逆者(第4/7页)

公元409年四月,刘裕开始了这次北伐行动,客观上说,以他这次北伐动用的部队看,同时代的人,有理由对这次北伐的结果,表现出最大的悲观。当时东晋最紧缺的就是马匹,江南原本就不是产马的地方,部队作战主要以步兵为主,到了刘裕的军队里,不但骑兵稀少,连运送物资的马匹都少,有些军队运输辎重的时候,甚至不得不用牛车来替代马车。但在刘裕看来,这些都不意味着自己会败,用牛车怎么了,牛车照样可以打牛仗。

有信心固然好,但支撑信心的还是实力,刘裕敢打,关键在于他相信自己的实力,论统兵打仗的谋略,在当时没有人比他狡猾,论军队的战斗力,他打造出来的新一代北府军,在严明的纪律和严苛的训练下,战斗力早就直线恢复到顶峰时期的水平,至于差距悬殊的骑兵水平和战马储量,刘裕也找到了对付的武器。出师之后,刘裕首先赢了慕容鲜卑一招,当时普遍的观点,就是北伐需要步步为营,一步一步攻占城池,稳打稳扎,但刘裕却发现,对付别人可以稳打稳扎,对付慕容鲜卑却不行。因为他们有精锐的骑兵,在部队的机动性上远远强于自己,所谓稳打稳扎,最后只能自己投进敌人的包围圈里送死。所以刘裕采用了一个慕容鲜卑想不到的战术:不理会周边敌人的纠缠,不去攻占沿途的小城市,集中兵力直扑慕容鲜卑的军事重镇临朐。这个战术果然出乎慕容鲜卑的预料,南燕皇帝慕容超本来想着节节抵抗,趁刘裕兵败疲惫的时候,再发挥骑兵的优势反攻,一举击败刘裕,但没想到刘裕却反其道行之,火速推进到临朐一带,就像是一把刀子,直接插到了慕容超的胸脯上。慕容超是个心气颇高的人,自然是不会甘心,他立刻作出了应对决战。就在临朐和刘裕决战,你出乎我预料怎么样,我看你是活得不耐烦了,以一群步兵,就想抵抗我的精锐鲜卑骑兵,简直是痴人说梦。

是年五月,刘裕的大军快速突击到了临朐,慕容超率领的鲜卑骑兵,也已经在临朐摆好了阵势。事实证明,虽然在预判上输了一招,但是慕容超以及他治下的南燕鲜卑骑兵,却是非常强悍的,仅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主力部队的集结,扎好了口袋等着刘裕来钻。刘裕此时劳师袭远,物资保障也不充裕,而且他的骑兵有限,在山东平原上想和慕容超的精锐骑兵抗衡,在这之前从来没有过先例。步兵打骑兵,在冷兵器时代的平原战斗中,基本上胜负是很少有悬念的,虽然演义小说里搞出过“砍马腿”、“钩镰枪”之类的说法,但放在实际战斗中,相当多是行不通的。就好比现代战争中,让一个手拿冲锋枪的士兵,去对付一辆隆隆开进的坦克,胜负的结果,不用打基本就可以预料了。同样,刘裕面临的这场决战,不用打,结果似乎也是可以预料的。

但是战斗的结果,却是出乎预料。战斗打响后,慕容超故伎重演,拿出了鲜卑骑兵的看家法宝:连环马,即用铁链子把骑兵三五个拴在一起,然后向刘裕发起冲锋。这一招在之前南燕的战斗中,可以说是屡试不爽,重甲骑兵栓在一起组成冲锋团队,这个冲击力就好比是重装坦克隆隆开来,足够把一切挡路的士兵碾成粉末,刘裕手下的步兵,貌似不够给这些钢铁怪兽塞牙缝的。慕容超的这种骑兵,每个骑兵负重的甲胄都非常重,曾经有军事爱好者按照史料的记录,复制了当时南燕的盔甲,得出的结论是,一个普通的现代人如果穿上这种盔甲,别说是打仗,走路都是困难的。放在当时的战场上,他的这些士兵们,几乎都是力大如牛的勇士,而且重装盔甲把他们保护得非常好,可以说刀枪不入,弓箭以及普通的步兵武器,是根本无法对他们形成杀伤的。因为这一切,开战之前,雄心勃勃的慕容超非常有信心。

可是开战之后,慕容超的信心,就变成了绝望。鲜卑骑兵隆隆开进了,让慕容超瞠目结舌的事情发生了,先是刘裕的军队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结成步兵方阵来抵抗,相反推出了一种新式武器战车。这种战车是用坚固的硬木做成,每个都很重,既能够阻遏骑兵冲锋,又能成为士兵的掩体。而且就在慕容超发动进攻前,刘裕的军队已经在军阵前面,设置了足够多的拒马桩,这就好比现代战争里,在敌人眼皮底下布置好了雷区。结果慕容超的军队被“雷”了,还没有见到刘裕军队的面,就被撞得人仰马翻,好不容易的突破了这些障碍物,又被依托战车防御的步兵们大量杀伤,这些步兵用战车做掩体,使用长武器拼命阻遏南燕骑兵的攻势。更让慕容超抓狂的是,他原本非常自信鲜卑骑兵盔甲的保护能力,但真到了战场上,这种武装到牙齿的盔甲反而成了累赘:刘裕的军队在远程武器上,不但用弓箭,更用弩。当时中国的造弩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了,刘裕的北府军不但有士兵用的单兵弩,更有十几种大型弩,最大的甚至能够发射长矛,一个长矛打过来,完全可以把一个全副武装的鲜卑重骑兵捅个透心凉。原本严严实实的装备,这下子反而成为鲜卑重骑兵躲避射杀的累赘。在刘裕漫天的箭雨下,武装到牙齿的鲜卑重骑兵,一排排地倒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