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杨震向东汉腐败“亮剑”(第3/8页)

对这个学派,杨震自然不陌生,他的父亲杨宝也是欧阳派弟子,学起来自然驾轻就熟,外带学习刻苦勤于思考,不但成绩优良,更善于继续总结,所以进步极快。杨震20岁那年,一件事情的发生,让老师恒郁确信杨震已经可以圆满结业了。

事情是这样的,某一日恒郁开班讲课,说到了西汉欧阳派先贤——汉元帝时代名臣欧阳地余清廉自守的故事。这位官至侍中的大儒一生清贫,去世时家无余财,更留遗言给子孙:“死不接受官府赏赐。”如此“廉政模范”,自然让众学生钦佩不已,纷纷表态要学先进,轮到杨震,却是长长的“唉”了一声。

恒郁奇怪了,这个平时听话的好学生咋啦?敢对先贤不敬?刚要张口训斥,却听杨震低头感慨说:他虽然清廉,可那时官场风气败坏,贪腐横行,难道他就没有过失吗?

敢议论“先师”的不是,忒狂了吧,恒郁怒从心头起,正准备卷袖子拿戒尺体罚,却见杨震抬起头,炯炯的目光盯着老师,掷地有声,说出了一个他奋斗终身的理想。

儒家弟子当清廉自守,更要铲奸除恶,匡扶社稷,如此方不负圣人之教也。

此语一出,满座皆惊,恒郁愣了半响,认真地,仿佛第一次认识他这个学生似的,终于,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欣喜地对杨震说:“你有如此抱负,这很好,但更要多历世事,体察民情,方能如愿啊。”

杨震就这样毕业了,本来恒郁想推荐杨震入朝为官,但杨震拒绝了,他放弃了京城户口,打点行装回到了陕西华阴老家,一面奉养老母教导弟弟,一面凭着在恒郁门下的所学子承父业——教书。他在华山脚下的牛心谷,把父亲办过的学校重新打理起来。这一教,就是30年。

杨震的教育工作做得很不错,东汉时期教育界陋习颇多,做学生的不但要鞍前马后伺候老师,还得帮老师家挑水种菜,既当学生又当长工。杨震把这些全废了,他从来不使唤学生干私活,更宽厚地对待每一位弟子,但治学却极其严谨,身体力行教导他们读书做人。

这么好的老师,招生自然不愁,学校门庭若市,四里八乡的学子们挤破头皮来报名,把牛心谷挤成了农贸市场,当地也因此得名为“杨门槐市”(牛心谷槐树甚多)。不几年,学生人数就突破千人。事业壮大了,分校也就开起来了,杨震又相继在陕西华阴双泉学馆、河南灵宝豫灵镇开班授徒,一教又是十数年。他办学一不求发财,从来不收“天价报名费”,且对不同家庭的学生一视同仁;二不辞辛苦,不远千山万水,在几大分校之间来回奔波,为的就是一件事——传道,传播儒家圣人之道。彼时的他,已是东汉知名的“模范教师”。

东汉没有科举,想当官,主要是通过“举孝廉”,即由地方官推荐当地名士入朝为官。杨震的条件早够了“举孝廉”的标准,教书育人30年间,各地“分校”所在的地方官有不下20次推举他,但杨震每次都坚决推辞。日久天长,他的办学事业达到了顶峰,门下弟子3000多人,其弟子虞放、陈翼等人皆成了东汉名臣,因其在教育战线上的杰出贡献,外界甚至送给他一个崇高的雅号——关西孔子。

当然,这30年杨震除了做“孔子”外,也干了许多其他事。比如他每到一处讲学,皆关心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在河南还顺便帮助农民改装农用水车,给地方官提更新农具等合理化建议,他还喜欢将所到之处的民情记成日记,时常翻检查看。民间的疾苦,因而了然于胸。30年间,他其实在“磨剑”。

直到东汉永初四年(公元110年),杨震50岁时的一天。

那一天按照史料的记载,有一部分是神话,说杨震那天正在讲课,突然有一只鹳雀飞进课堂,口叼3只鳝鱼放下,扑棱着翅膀飞走了。杨震不解,找人询问,得到答案是:“鳝鱼是做大官的象征,3只鳝鱼,说明你将位列三公。”然后,杨震就放下教鞭,从此入朝为官。有一部分则不是神话。彼时在位的汉安帝母亲邓太后赏识杨震,从是年一月开始,连续3次由其兄长——大将军邓鹭亲自登门邀请,终打动杨震。“鹳雀送鳝”的故事与其说是神话,不如说是坊间对杨震的一个期待,期待这个品行高洁的“关西孔子”,能亲手书写一段铲奸除恶,振奋朝纲的神话。

这时起,剑光闪动,青锋出鞘,剑客杨震,来了。

他面对的,是东汉官场阴影重重的黑云涌动。

当官要看资历,杨震入仕的时候虽年过半百,却着实是个“新人”,照样要从基层干起。

但杨震这个“基层”却升得很快,先是在大将军邓鹭身边做了两天幕僚,接着又外放到河北襄县做县令,其实是“挂职锻炼”,“锻炼”了没两个月,是年秋天,即被正式任命为荆州刺史,成为权镇一方的封疆大吏,这速度,实在是“直升机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