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秦王朝如何一统江山(第2/4页)
而嬴政说了不算的这段时期,也是秦帝国的对外扩张暂时停歇,甚至转入守势的时期,这段时期赵国正好是赵悼襄王在位,此人很有些想法,在位的早期成功恢复了当年的合纵联盟,不但击败了秦国的进犯,甚至还带领着齐国、楚国、燕国、赵国四国联军攻打函谷关,惊出了秦国一身冷汗。幸运的是,赵悼襄王虽然有志向,但并非英主,看人眼光无能,宠信小人郭开,随着赵悼襄王的英年早逝,中原诸侯中,已经再没有人能够对秦国构成威胁了。
而韩惠文王这时期为了防止秦国东进,故意派韩国的工匠郑国来秦国,忽悠嬴政开凿郑国渠。嬴政起先上钩,后来查明了郑国的身份和来路,一怒之下想要治郑国的死罪,但是郑国的肺腑之言却让他改了主意:“这个水利工程,也许只能帮韩国多延续几年的国祚,却能让秦国收百年之利。”眼光长远的嬴政,也因此将这个水利工程继续了下去。但被忽悠的感觉总是不好的,嬴政一怒之下,就迁怒于那些生活在秦国的外来人们,这些人在当时叫做“客卿”。公元前236年,嬴政发布命令,要求那些滞留在秦国的“客卿”们,限期必须全都要离开秦国,消息一出就炸了锅,众客卿怨声载道,但你埋怨又有什么办法,秦国法律森严,不听话就要被严惩,还能咋办?这时候,一个年轻的客卿站了出来,他大胆地抨击嬴政的政策,认为嬴政这样做是把人才都赶走,属于自己拆自己的台。这番大胆的上奏,反而得到了嬴政的赏识。这个年轻的客卿,就是后来的秦国相国李斯。
在李斯的进谏之后,嬴政收回了驱逐秦国客卿的命令,反而从中大力选拔人才,除了李斯之外,另一个得到嬴政重用的重臣,就是来自魏国的尉缭。这个尉缭的师承很有意思,他所在的学派叫做“为商鞅学”,这是因为当时商鞅变法成功,得到了许多法家人士的敬仰,所以许多人就自发地组成了这样一个研究商鞅变法的学派,尉缭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对尉缭,嬴政非常赏识,经常和他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一有机会就拉着攀谈。之所以这样重用,因为尉缭是一个很有长远眼光的人,他认定六国统一不难,关键是要循序渐进,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用远交近攻的方法完成大业。这时期的秦国,不缺李斯这样的文臣,也不缺少王翦这样能征善战的将军,真正稀缺的,却正是尉缭这样的,具有卓越战略眼光的统帅,所以嬴政把国尉的职务交给了他。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尉缭同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之一,他的兵法著作《尉缭子》,是和《孙子兵法》齐名的军事宝典。作为一个“兵家”,尉缭看人看事的眼光都很准,比如在赵国问题上,他曾经建议嬴政收买赵王身边的宠臣,施反间计害死李牧,李牧的含冤身死,尉缭其实是始作俑者。对嬴政的看法,尉缭更非常精准,他认为嬴政“缺少恩德,心似虎狼,得天下后会吞食天下人”。后来的事实证明,全被他不幸言中了。
二
嬴政统一六国的战争,始于公元前230年。他采取的是先易后难的方式,打击的第一个目标,选择了当时苟延残喘的韩国。这一年,他派内史腾兵渡黄河,攻打韩国。这场出兵只不过是例行公事,韩国早已经没有抵抗能力了,只是和秦国稍微接触了几下,就立刻缴械投降,韩国就这样亡国了。
嬴政之所以第一步先打韩国,也不止因为吃柿子挑软的,依照尉缭的设计,嬴政统一天下的路线图应该是这样的,先占领韩国作为跳板,然后灭掉韩国南北的两翼,最后灭掉极东的齐国,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战术,可以通过包围的态势,吞并掉各路诸侯国,更可以让秦国避免可能遭受的夹击。
在初战告捷以后,秦国的第二步却碰到了小钉子,秦国的第二步是灭赵国。公元前229年秦国出兵,这次秦军再次受挫,又被李牧大败。眼见得武力无效,秦军搞起了反间计,收买赵王迁的宠臣郭开进谗言,结果李牧被害,秦国搬开了一个拦路虎,后面的事情就没有悬念了。赵王迁俯首称臣,赵国公子赵嘉逃跑到了代地,已经不成气候了。
赵国完了,下一个对手就是燕国,这次嬴政又碰上了一个“插曲”,这就是著名的“荆轲刺秦王”事件。燕国太子丹派刺客荆轲,假装觐见秦始皇,却趁机拔刀行刺,幸亏秦始皇反应够快,抢先砍断了荆轲的腿,这才捡回一条命。大难不死的嬴政立刻下令进攻燕国。公元前226年,秦军占领了燕国的都城蓟,燕王杀了太子丹请降,随后逃到了辽东——为了一时的偏安,连亲儿子也不要了。秦将王贲在进攻燕国的时候搂草打兔子,顺便把盘踞代地的赵王嘉也给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