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战车为什么消失了(第2/3页)

打仗毛病多不说,更重要的问题是,够资格上战车的人,也越来越少。

有资格在战车上担任甲士的,不是一般的士兵,而是奴隶主阶级中的贵族,配合战车作战的步兵,多是临时征募的平民。这样的搭配方式,不止是一个军事问题,更是奴隶制度下的等级问题,但在春秋时代中国封建化的过程里,这个等级问题越发不复存在。奴隶主贵族数量的减少,使得战车的数量,也就相应的减少,平民地位的上升,也使原来作为战车仆人的步兵们,很难再听命于战车的调度支配。

而这时期中国军事科技的发展,更让乘战车冲锋越发成了找死。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在远程冷兵器研发上的突破成就,就是弩的成熟,从春秋晚期开始,几乎所有强大的诸侯国,都配备了精良的弩箭部队,在作战中“射住阵脚”,用杀伤力巨大的弩箭阻遏对手,成为许多军队的重要选择,而且这时期的弩箭,在射程和威力上都有了质的提升。电影《英雄》里的一幕或者虚构,但是战国早期韩国人制造的大型弩箭,就已经可以达到800米的射程。而且先前战车赖以保护的重甲,也不能阻挡杀伤力巨大的弩箭。这样的现实面前,想找死的人越来越少,战车也就越来越少了。

战车日益边缘化,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场的扩大。西周时期的战争,大多集中于黄河平原地区,那里是最适合使用战车的地方。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争霸的战场,已经由原先的单纯平原战斗,变成水战、山地战,各种作战条件并存。而且攻坚战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列国诸侯都把修筑城墙,堡垒工事,作为战争中越发重要的部分,在野战中更能发挥用场的古战车,自然变得无用。

战国与春秋相比,在军事上的最大区别,就是规模区别。

春秋时代,能动用上万人的战役,就是大规模战役,早期称霸诸侯的齐桓公,国内能动用的最多兵马,也没有超过6万人。但到了春秋末期,齐国、晋国这样的大国,已经有了常备军数10万人,秦国和楚国甚至更能募集百万大军。作战的方式也发生转变,春秋时期的作战方式很单纯,大家把队伍拉到野地里打一场,谁输了活该。可到了战国时期,胜利方式就复杂多了,几万人规模的军事冲突,有时候更要通过漫长的消耗相持战。作战的内容,也更重视地利、堡垒、攻坚,以及在运动战中通过“兵法”,分散敌人兵力,集中优势力量打歼灭战。这样的局面下,传统战车的应用范围已经越来越窄,死抱着战车的人,只能越发迎接战败的命运。

公元前405年韩赵魏联合攻齐一战,给了所有迷信战车的军事家以教训。韩赵魏三国的军队,是最早开始“毁车”的部队,这三家诸侯的作战方式,已经转向了步兵、骑兵、战车协同作战。而齐国却依然采取步兵护卫战车的作战手段,战斗的结果就是齐国3万人阵亡,两千辆战车覆没,战车,这个曾经的沙场利器,若用不好,反而会成为行军打仗的累赘。

战国时代战争规模的扩大,范围的扩大,让诸侯们的军费开支也日益增大,财政负担更加沉重,原本的政府税收体系,早就不能满足战争的要求。几乎所有诸侯进行封建化改革的直接原因,都是要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提供战争的钱粮支持。《孙子兵法》里认为,如果一口气调动10万军队作战,每天的军费就要有千金;《战国策》里也曾说,一场万人规模的大战,无论是胜是败,仅损失的兵甲、马匹,就是“十年之田不能补偿也” 。

与战车渐渐淡出战国擂台不同的是,战国时代,两种新的兵种地位日益重要——骑兵、弩兵。在战国后期的诸侯争霸中,实力上属于当时诸侯里“老大”、“老二”的秦国与赵国,其实各自拥有其中一项兵种的优势,赵国的优势在于骑兵,秦国的优势在于弩兵。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建立一支实力强大的骑兵,但是在秦国先进的弩箭面前,赵国骑兵经常吃亏。华夏族的科技能力,在弩的研发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即使是列国诸侯中相对弱小的韩国,其弓弩的制作水准也是相当高的。韩国制造的大型弩,射程达到了800米。但在这方面,体系最完善的还是秦国,秦国弩的种类,平均射程,杀伤力,都是当时列国中最优秀的,秦国弩兵的射杀能力也远远强于其他诸侯国。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在历次征战中能够获胜,弩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新作战方式的产生,军事作战的理念也在发生变化。秦国在军事作战理念上的创举,就是独创了弩兵射杀与轻骑兵快速突击相结合的战法。秦国军队临阵打仗,第一轮攻击往往采取弩箭发射的形式,用密集的弩雨压制住敌人。在敌人被射得阵脚大乱时,再发动最后的总攻。同时秦国的轻骑兵往往采取奔袭敌人后路,两翼夹击的方式,完成对敌人的合围。而胡服骑射后强大起来的赵国,也有自己独特的战法,拥有当时中原最强大骑兵的赵国人,往往采取用骑兵占领战场制高点,利用步兵牵制对手,骑兵居高临下发起冲锋的方式来冲垮对手。赵国和秦国两种不同的作战风格,反映到效果上,就是秦国常常做到成功包围对手,成建制的歼灭对手的有生力量,而赵国往往能做到用迅猛的打击击溃对手,迫使对手崩溃,但是很难成建制地消灭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