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商鞅怎么改变了秦国(第3/4页)
商鞅的这几条政策,是吴起、李悝等人施行过的,大多没有什么新意,其中的一些,还是对秦献公时期变法内容的补充,比如实行编户制、奖励耕种。但这样做却是很现实的,像秦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生产水平低的国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必须要立竿见影提升经济水平,才能真正收拢人心。另一个原因是商鞅坚持要变法先变人,变人的第一步,是要树立个人的威权,第二步,就要把国家大多数的老百姓,牢牢地抓在政府的控制之下,这样旧贵族对变法的反对,才能成为空谈。变法就这样推行开来,作用也立竿见影,秦国的经济水平飞速提高。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大量引进,秦国的农业、畜牧业都迅速地发展起来,小农经济群体的扩大,更造成了大量贵族的破产和财产的萎缩,世袭制度的取消,让国家节约了开支,有更多的钱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上。能立竿见影,另一个原因就是商鞅够狠,他在建立编户制的同时,规定了保甲连坐制度,即一人犯罪,多人受株连,用残暴的国家机器,来打压一切反对变法的力量。这是之前所有的改革家在变法过程中,都未曾使用的方式。一是他们不会得到这样强有力地支持,二是他们本人也不够狠。
商鞅却够狠,比如有一次在渭水河畔,他一次就杀掉了700多个破坏变法的旧贵族,这其中真正有破坏变法行为的只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是被株连的亲族,甚至还有邻居,整个渭水清澈的水面,刹那间被滚滚鲜血染红。连秦孝公的儿子,商鞅也绝不姑息。当时太子的两个老师鼓动太子反对变法,诽谤商鞅,商鞅得知后,做主把两个老师处以酷刑,一个割鼻子,一个脸上刺字,如此一来,整个秦国都吓得打哆嗦了。他连太子的面子都不给,自然谁的面子也不会给了。没办法,老老实实跟着他混吧。
三
商鞅第一阶段的变法持续了7年,到了公元前352年,变法的成果已经非常显著,秦国上下出现了仓储丰厚的景象,老百姓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甚至出现了披星戴月劳动的情景。在国家税收方面,大量自耕农的出现,使政府的收入大为增加,国库财大气粗,旧贵族势力遭到了残酷镇压,一时很难对变法形成威胁。变法带来的巨大实惠,已经在秦国上下深入人心。
内政顺利的时候,秦国军队的力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奖励军功制度的出台,使原本彪悍尚武的秦国人,作战的积极性更加高涨,打仗不用动员。从商鞅变法的第三年开始,秦国就陆续的在河西地区发动攻势,多次击败魏军,原先秦国对魏国战争一边倒的惨败局面,这时候开始攻守易行。原本对秦国采取攻势的魏国,也不得不改变政策,对强大起来的秦国以防守为主,转而把注意力转向东边的中原诸侯国。对于正在上升期的秦国来说,这一事件尤其重要,它使得正在蜕变的秦国,少了一个强大的对手,获得了充足的成长空间,秦国收复西河失地,东进中原,似乎只是时间问题了。
商鞅变法的第二阶段,从这时期开始。公元前305年,商鞅再次颁布了变法令,因为变法的卓越成果,此时的商鞅已经成为手握秦国大权的大良造。在秦国国内,这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原本明枪暗箭的反对派们,现在已经无人敢掣肘。
商鞅第二阶段变法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废除井田,开阡陌,这就彻底断绝了奴隶主贵族的经济命脉,打碎了奴隶主贵族对庄田的垄断,勤力垦荒的自耕农们,只要足够勤劳,就可以把原来奴隶主贵族的土地划到自己名下,国家法律会为他们提供绝对的保护。第二个方面,就是正式确立秦国的地方行政体系,即郡县制度,全国划分成41个县,县的长官县令,由中央直接任免,这样对地方的控制权,也牢牢地抓在了国君的手里,原本画地为牢的旧贵族们,从此彻底成了死老虎。第三个方面,是统一度量衡,整合国民经济,建立国家对商业贸易的绝对管理权。度量衡的统一,使国家有了统一的税收标准,商业税的征收也更加制度化。第四个方面,是编订《秦律》,这是继《法经》之后,中国又一部封建社会法律,《秦律》参考《法经》制定,内容比《法经》更细致,涉及到经济、政治、军事的各个方面,目的是建立一个严格的官员督查体系,六国后来所羡慕的秦国官员之严谨、认真、高效,正是由此而奠基。
在这四项改革内容中,也包含着一个重要的目的,第一阶段的改革,是树立新法的影响力,建立新法的绝对权威;第二阶段,是要把新法的内容制度化,成为秦帝国牢不可动的国体,深深渗透进秦帝国的血液中去。即使商鞅会有粉身碎骨的一天,但是商鞅的变法,也会为秦帝国从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