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吴越争霸细解读

在向戎弭兵之后,作为春秋诸侯争霸“主旋律”的晋楚战争,已经基本停止了,大规模的争霸战争暂时停歇,但是局部战争却依然在继续。北边的晋国和齐国之间时有战争发生,南方的楚国和吴国也爆发了军事冲突。实际上,春秋诸侯的争霸,并没有真正偃旗息鼓,只是转移了主战场而已。而春秋晚期的争霸主角,也由早先的晋国、楚国、齐国、秦国,转化为这时期的吴越两国。

说到吴越两国,后人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伍子胥攻破楚国国都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说陌生,是因为长期以来,许多历史资料中并没有讲明这两个国家的来龙去脉。对于不熟悉春秋历史的朋友来说,他们仿佛是突然冒出来的新势力。其实这两个春秋战国早期的小角色,却是历史悠久的诸侯。在弭兵之会后,晋国和楚国都已经无力再继续争霸战争,中原大地获得了暂时的平静,争霸战争的主战场,却转到了中国东部的江南地区——吴越争霸。这两个早期的小角色,却是晚期春秋争霸的主角。

吴越霸业中第一个冒头的,是吴国。与一直压在他们头上的楚国相比,吴国虽然比较小,却是一个根正苗红的诸侯国。

吴国的政治中心,就在今天的江苏苏州一带,吴国人的祖先,就是周文王的叔叔季历。当年在周王室的内部争权中,季历这一支宗族逃到了江苏南部,在当地扎根安家,和当地的“荆蛮”杂居,并在当地蛮族的拥戴下立国。到了吴国第五代君主周章在位的时期,西周王朝已经建立,西周开国国王周武王得知吴国立国之后,索性顺水推舟,册封他为当地的诸侯,此外周章的弟弟被封在虞国,成为虞国的国君。虽然是根正苗红的周王室宗族,但在中原诸侯眼里,吴国同样一度是“蛮夷”。当时的江南地区蛮族林立,生产力落后,吴国的经济实力和国土版图,都无法和中原诸侯国相比,春秋早期,吴国露脸的机会很少,大多数时候都是看热闹的角色,没有实力参加中原争霸。

吴国开始冒头,是从春秋中期开始的。当时的吴国,经过几代君王的励精图治,已经是春秋列国中的“中等发达国家”。值得注意的是,吴国虽然一直被看作“蛮夷”,但历代国君执行的,都是“华夏化”的政策,努力学习中原先进的礼仪,文化制度,并积极学习中原的农业生产经验,吴国实力的壮大,起于他们积极在江南推广农耕文化,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到了春秋中期,吴国的礼仪、经济、文化,都基本与中原诸侯国无异,已经是一个华夏化的文明国家。春秋中期,吴国开始了第一次北上扩张,他们向北攻打中原小国朱国,并且顺势杀入到鲁国境内,一路势不可挡,后来在齐国的干涉下,才不得不退兵。当时鲁国的执政者季文子感叹:“中国不振作,以至蛮夷入侵。”此时在中原士大夫眼里,吴国虽然是周王室后代,却还是一个蛮夷国家。

但此时的吴国,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已经相当发达。当时吴国的冶炼业独步春秋诸国,吴国青铜剑的锋利程度,也是远近闻名的。吴国本土也开垦了大量的荒地,值得一提的是,吴国还完成了春秋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刊沟。它连接了长江与淮河,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条著名的人工运河,后来隋炀帝开挖京杭大运河时,也首先选择了疏通这一条水道。这时期的吴国,已然成为一个经济繁荣,军事实力强大的新兴势力。在晋国楚国实力衰弱的局面下,吴国注定会有扮演主角的一天。

最先体会到吴国实力的,就是楚国,这是吴国的老邻居。春秋早期楚国扩张时,吴国一度被打得很惨,甚至吴地的大部分地区都被楚国占有。但吴国人非常顽强,楚国虽然数次动兵,却不能将吴国彻底平灭,相反吴国却越战越强,成为楚国的大敌。在弭兵会议召开的时候,吴国已经开始转守为攻,不断骚扰楚国边境了。吴国的崛起,也引起了楚国的宿敌晋国的注意,吴王寿在位的时候,和晋国正式互通使节,建立了联盟关系,晋国大臣申巫臣还帮助吴国训练军队。尤其重要的是,在和晋国建交之前,吴国军队还是以步兵为主,这种部队组合方式应付山地战绰绰有余,却无法抵御中原诸侯的战车。申巫臣将战车作战的战法以及战车的制造方法都告知了吴国,这在吴国军事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在晋国和吴国建交以前,吴国名义上还是楚国的附属国,虽然小有摩擦,但大多数时间还是听命于楚国,在晋国的策动下,吴国与楚国之间战争的规模日益扩大,获胜的次数日益增多,楚国之所以接受“弭兵”的要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到吴国的掣肘和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