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楚国独白:其实我很牛(第2/4页)

而先后败北于两位霸主之手的楚成王,其实也是春秋时期的一位杰出君主,他在位的时期,正是楚国休养生息的关键时期。楚成王芈晖,公元前671年至公元前626年在位,在这44年里,楚国奉行的政策,是“布德施惠,结好诸侯”,他主动修复了自楚武王起与周王室以及中原王朝的紧张关系,退还了部分占领中原诸侯的领土,主动向周天子进贡,面对齐桓公的军事压迫,他有礼有节,既保持了领土完整,又让齐桓公认识到了楚国的强大实力,不得不采取敬而远之的政策。对当时的中原争霸形势,楚成王有很清醒的认识,虽然楚人也是华夏族的后裔,属于齐桓公所说的“诸夏之国”之一,但是在大多数中原诸侯眼里,楚国还是蛮夷,每次楚国北进,政治局面都是孤立的,无一不遭到中原诸侯的联合打击,比如当年楚成王与齐桓公较劲,齐桓公就一口气纠结了八国联军进犯楚国,后来的城濮之战,仅参战的中原大国,就有晋、齐、秦三家。这样的局面下,贸然北进争霸显然是不明智的。

楚成王虽然对北方诸侯采取了和平政策,但是对南方各路部落,却没这么客气了。楚国在这时期,确立了他们“先南后北”的政策,即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平定南方各路诸侯国,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势力。楚成王通过主动向中原示好的方式,获得了周天子“节制南越”的特权,以此为旗号,大力兼并南方各部族,这时期被他灭国的有谷、炫、黄、英、蒋、道等小国,版图包括今天的江南地区和湖南部分地区,这个过程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也有着重要意义。楚国的南扩之路,仿佛一个巨大的熔炉,将中国南方各部族统统融化入华夏民族汹涌的血液中。楚国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里,其实扮演了中国南北文明桥梁的角色。让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从此交汇融合,中国南方各省从楚国开始日益与中原大地连成一片,渐渐纳入华夏文明圈之中,史籍总把秦始皇南征百越与汉武帝经营东南作为华夏文明南进的重要大事,其实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才是最早的探路人。

与此同时,楚成王大力向中原诸侯学习,引进齐桓公改革的成果,建立楚国的集权王朝,并且大力引进中原先进的文化与生产技术。当中原诸侯在为霸业打得头破血流的时候,南方的楚国却埋下头来休养生息,进行着楚国特色的“尊王攘夷”运动,它再次破土而出的时候,中原诸侯,已无人可抗衡。

楚国在春秋时期的最鼎盛时代,就是楚庄王在位时。那时候的楚国,无论是军事力量,还是国家版图,都已经远远领先于中原各路诸侯,天下之大,已无哪家诸侯可以单独与之抗衡,可谓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

楚庄王在公元前613年即位,这时期的中原诸侯势力的分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原本强大的齐国、晋国已经陷入内乱之中,无力争霸。而另一个新崛起的强大国家秦国,却在和晋国的战争中屡屡受挫,被堵在函谷关里出不来。此时的楚国,已经是一个极度富庶强大的国家。楚地气候温润,物产丰饶,通过兼并周边部族的战争,又让他们得到了足够多的人口,无论是生产还是组建军队,都比其他国家家底更为丰厚。而楚国的生产、科技能力,这时期也早是诸侯国中的翘楚,楚国的冶炼业独步天下,从今天出土的楚国墓葬的青铜器和弓弩可以看到,楚国当时的冶炼水准极高,更出现了连发弩等高科技武器。现代军事历史学家甚至考证,说三国时期诸葛亮震惊天下的连弩,就是来自于对楚国弩箭的改装。而在齐国、晋国等国家相继称霸的时期,对中原诸侯采取暂时和平政策的楚国,也多次参加中原诸侯的会盟,通过拉拢、联姻、渗透等各种手段,在中原各小国中树立盟友,中原诸侯对于楚国,已经不是清一色的敌视态度。所有的条件都表明:楚国这个多年的“媳妇”,已到了熬成“婆”的时候了。

熬成“婆”的使命,就落在了公元前613年登基的楚庄王身上。但观这位君王早期的表现,恐怕当时所有人都会得出一个结论:楚国争霸,很不靠谱。

不靠谱的原因,是这位楚王太不靠谱。

关于楚庄王登基后的不靠谱表现,通行的史家记录是这样的。楚庄王登基后,最早三年荒废国事,沉迷于奢靡享乐之中,甚至还立下规矩,敢劝说他的大臣一律格杀勿论。大臣申无宇看不下去,就假装给楚庄王讲故事,故事说的是有一种大鸟,三年了一声也不叫,请问这是什么鸟。楚庄王知道这只鸟说的是他自己,然后就幡然悔悟,开始励精图治,最后挥师北上,打败晋国,成就了不世霸业。之后的几千年里,这则故事不断地被各类封建道学家们引用,让许多“直臣”心向往之,得出的结论是:再愚蠢的帝王,只要臣子敢于大胆进谏,都会幡然悔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