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章 在那遥远的地方

现在,“冰山航母”的建造工作已经接近尾声。

此时的丘吉尔,完全沉浸于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战舰所带来的喜悦中,似乎忘记了英国本土正在发生的苦战。

而罗斯福已经从丘吉尔刚才的话里,听出了他的打算。

丘吉尔的想法很简单:在英国本土已然无法坚守的情况下,将英国政府迁往加拿大,依靠殖民地继续抵抗。

看到丘吉尔谈起“哈巴库克计划”的那个兴奋劲儿,罗斯福想起了美国的“曼哈顿计划”,不由得在心里发出了一声叹息。

人类追求“终极武器”的欲望亘古未变,但现在,他对于美国正在进行的终极武器研制计划,究竟能否成功,而且最终效果如何,心里还是没有底。

他现在也不明白,为什么那种被称为“铀”的银白色金属,能够拥有如此神奇而强大的力量。

铀,原子序数92,银白色金属……1789年被德国化学家克拉普罗特发现,并以1781年新发现的天王星命名。1841年法国化学家佩利若用钾还原四氟化铀首次制得金属铀。铀主要存在于沥青铀矿中,在波希米亚和比属刚果储量丰富。化学性质与镭近似,工业用途不大,主要用于钟表的夜光涂面与陶瓷生产……

这是1936年的《不列颠百科全书》里关于铀的介绍。

爱因斯坦在1936版百科全书出版前10多年,就论证了“质能转换”的可能性,虽然他在论文里并没有指出如何实现这种转变,但是以德国为首的欧洲顶级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都在向这个方向进行探索。1932年,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在剑桥大学实验室用α粒子轰击铍元素时发现了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其导师卢瑟福将其命名为中子。1933年9月,正准备从欧洲流亡到美国的匈牙利犹太裔科学家西拉德在伦敦街头散步时,受《泰晤士报》上刊登的一篇卢瑟福论文的启发,忽然在脑子里涌现出链式反应的概念,于是立即展开了试验。

1934年1月,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和伊雷娜?居里夫妇通过用α粒子轰击铝元素的方法在法国制造出了人工诱导放射同位素。α粒子是带正电荷的氦核,它们作为核炮弹的效率取决于其自身携带的正电荷的影响,因为原子核周围带负电的电子会使其速度放慢,这样它们在其经过的极短的路程上碰撞一个原子核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另一方面,如果一个α粒子最终碰撞到原子核,那么因为两者都带正电荷,排斥力也会使这种碰撞效果大为降低。电子的数目和原子核正电荷的数目在较重的元素内要大一些,这也是为什么用α粒子轰击重元素无效的原因。

一位年轻的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读到了约里奥?居里夫妇的研究报告后,决定试用中子来轰击原子核,因为中子不带电,既不会被电子所吸引,也不会被原子核所排斥。在意大利卫生部(该部向费米提供了1克镭,当时价值67万里拉,约合3.4万美元)的支持下,他用放射性气体氡(镭的天然衰变产物)和铍粉混合在一起,氡衰变时放出的α粒子轰击铍使其产生中子。费米按照元素周期表用中子轰击各种元素,从氢开始,一直轰击到氟才产生第一种放射性同位素。1934年5月,当他轰击到第92号元素——铀的时候,发现它被激活了,产生了一种自然界没有的新元素,即第93号元素,这种元素在地球上并不存在,因为它是不稳定的。

1934年10月22日,费米将装有放射性铍同位素(中子源)的银筒(银是轰击对象)放入石蜡中,发现的银同位素的人工诱导放射性提高了100倍。费米认为,中子穿过石蜡时候与石蜡中的质子(氢原子核)碰撞,失去一部分动能,使其速度减慢,这样,费米制造出了人工诱导放射性的一个重要诱发源——慢中子。

此时另外几位科学家在英国和德国进行着同样的工作。西拉德在英国的最初的试验对象是铍和铟,但是这两种金属在中子轰击下毫无结果,于是也转而研究自然界最重的几种元素——锕、钍、镤和铀。1936年,西拉德将链式反应的专利转给了英国海军部,随后在1938年移居美国,就职于哥伦比亚大学。

1938年年底,德国物理学家奥托?哈恩和斯特莱斯曼在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院的实验室里用中子轰击钍232和铀238元素,获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果:被慢中子轰击的钍和铀原子核发生裂变,从轰击后的铀粉残片中检测到了钡和氪的痕迹。由于这两种元素的质子数加起来正好等于铀的质子数(92),所以哈恩推测某些铀原子已经被中子轰裂为两部分。1939年1月6日和2月10日,哈恩在德国的《自然科学》杂志上公布了这一现象。

德国人可能将核裂变和链式反应用于军事的可怕前景令玻尔、迈特纳、费米等人忧心忡忡。费米曾寄希望于自持式链式反应只能在理论上实现,因为在实际情况中并不是所有裂变产生的中子都能轰击到铀原子的原子核,有许多会被吸收掉,而且裂变产生的中子速度太快,不能有效地用作轰击原子的子弹,除非能找到一种方法使它们慢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