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 晴空霹雳(第2/3页)

中国政府在拜科努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到战争开始时,在这里工作的有4450人,其中包括90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由于谢浔在基地建设中表现出的组织、指挥才干,他被提升为拜科努尔火箭基地的总管,晋升为中将司令。

中国的火箭研制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37年秋,在北海湾进行的H-3火箭的发射试验,3次发射都以失败告终。这对整个试验基地,是一次不小的打击,专家检验结果:发动机工作正常,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控制系统设计出了问题。经过大量模拟试验,发现了H-3火箭的控制系统的回路响应太慢,控制力矩大小,以及导线接点处的强度太弱等一系列需要改进的地方。针对上述问题,又重新设计了控制系统,并扩大燃烧舱的面积。这样,新型号的H-5火箭出现了。

1939年3月,H-5火箭发射成功。火箭升高到12公里。设计者还别出心裁的为火箭设计了一大一小两个降落伞,发射后落到沙海中,竟然可以再次或多次使用,这使得研制时间缩短了,研制经费也可节省下来。这是一种绝妙的创新,中国科学家由此发明了回收技术。

H-4火箭在1938年就已设计出来。研制工作是借助于H-5的研制试验。H-4即现在的“天狼星”T-2火箭。

“天狼星”T-2火箭是由中国前大总统吴佩孚命名的,取自中国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江城子·密州出猎》里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诗句。

T-2是一种威力更大的弹道式火箭。火箭全长16米,直径1.75米,有四片尾翼。起飞重量16吨,发动机推力32吨,能把1.5吨重的弹头送到400公里远,发动机熄火时速度达到每秒2.2公里。这种大型先进武器在当时堪称为“举世无双”。

1940年6月30日,中国T-2火箭进行试射,取得了部分成功。经过多次努力改进。同年10月3日,第3次试射,火箭按照要求爬高到80公里处,飞行到离艾兰河东北180公里的哈尼湖面上。

对轴心国军队来说,让他们最没有办法对付的就是T-2导弹,它可装在平板拖车上,能通过铁路隧道。机动灵活的布置在任何一个角落。但T-2火箭精度较低,只适于用来攻击象城市、港口等非常宠大的目标。为了袭击小目标,中国人发展了一系列可传输指令的制导武器。这些武器由操作手通过无线电波或控制指令传输线导飞向目标。

1942年7月1日,杨朔铭在西昌火箭发射中心接见了谢浔和冯天明,并一起观看了T-2火箭发射成功的纪录片、T-2火箭及其运输车的模型。杨朔铭看过后十分满意,指示优先安排和大批生产。他甚至要求把T-2火箭的弹头增加到5吨重。几天后,冯天明获得一项殊荣。杨朔铭授予他“名誉教授”的高级学衔。

T-2火箭研制成功后,冯天明等火箭专家并没有为胜利所陶醉。他们又设计了射程更远的H-9导弹和H-10导弹,甚至期望将二者组合成一种洲际导弹,其发射距离足以达到苏联欧洲部分的全境。

H-9导弹是T-2火箭的改进型。其总体设计与T-2火箭基本相同。但是,设计师给新火箭增加了两个后掠式稳定翼。它因此得名“有翼的T-2火箭”。导弹全长15米,直径1.72米,重15吨,弹头重1吨。最大射程600公里。发射时不要导轨,垂直发射。当导弹升到24至29公里的高度上。此时,事先调定了数据的陀螺仪控制石墨舵,使导弹进入预定航向,并以40度上升角继续上升到48公里的高度,速度达到每小时6000公里,离发射时间不过1分钟。此时,通过无线电指令关闭发动机,火箭依靠惯性继续上升到100公里的高度。然后,再以每小时3700公里左右的速度沿抛物线弹道下落,接地速度则达到了每小时2900公里。

中国的设计师们把H-10导弹设计得更为气魄。它是一种大型助推火箭,长31米(相当于H-9导弹的一倍还稍多一些),直径4.1米,重约90吨,发动机推力达207000公斤。

干劲十足的中国设计师将他们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他们还设想要把H-10导弹锥体部分留有圆孔,它可以与H-9导弹尾部连接起来,组成最初的巨型两级火箭,它的全长36.5米,总重量100吨。发射时,首先点燃H-10的发动机,导弹垂直上升到180公里的高度时点燃H-9导弹的火箭发动机,继续上升到380公里高。然后,使其作水平飞行,导弹抛掉助推火箭后,最高速度为每小时10000公里。当它重新进入稠密大气层向目标高速俯冲时,就已飞行了5000公里的距离。由于中国的各个公司受命制造专门与敌国空军飞机作战用的火箭弹(航空火箭弹和高射火箭弹)。中国的科学家利用原有的经验制成了机载火箭弹和高射火箭弹。这个时期,在研究火药和液体燃料的成分、以及控制火箭飞行等方面也获得了很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