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空前绝后的“大德意志”号

看到这辆被击毁的多炮塔坦克,水井嘴角不屑的撇了撇。

对于中国陆军来说,这种华而不实的大型坦克,早都已经淘汰掉了。

水井相信,经过了这次芬兰人给的教训,苏联人应该是会把这种“社会主义生产力优越性的杰出代表”的坦克从装备序列当中给拿下来了。

水井拿起了另一张照片,根据照片下方的说明,这张照片上显示的是芬兰工业城市维堡遭到苏联空军轰炸时的景象。在照片中,整个城市已经完全被浓烟所笼罩,很多建筑物已经毁坏。

水井又拿起其它的照片看了起来,一张照片上是苏军杀害的芬兰军人和游击队员的照片,尸体被抛弃在荒野,大部分已经被积雪掩埋。另一张照片上则是苏军阵亡将士的墓地,一眼望不到边的十字架。还有一张照片是被击毙的苏军官兵的尸体照片,这些尸体层层叠叠的压在一起,形成高高的尸堆,在尸体的不远处,是几辆被击毁的苏军坦克的残骸,凭着自己的经验,水井能够认出来,那些被击毁的坦克是“T-26”和“BT2”。

水井放下了照片,看起了报告:

“……到目前为止,这次战争使苏联军队损失惨重。苏联人民委员会议向苏共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所提交的报告中提到苏军在战争中的伤亡数字为:死亡48745人,伤158863人。这个数字是对外公开的,很可能是苏联的宣传手段,并不反映苏军的实际伤亡情况,实际的数字应该更多。”

“苏联政府对芬兰的抵抗估计过低。开战前,苏联领导人普遍认为,芬兰是个小国,国力不强,军力薄弱,政府不得人心,苏联一旦出兵,芬兰民众便会起而响应,从而在短时间内结束战争。这种错误估计导致苏军仓促出兵,麻痹轻敌,准备不足,没能在战争开始时就投入决定性力量。据我们的了解,芬兰在各个主要战场上集中了13万人的部队和500余门火炮,而苏联一开始只投入了20万人和900门火炮,虽然苏军有1000辆各种坦克投入战斗,但没有好好运用,因而损失惨重。苏联军队也没有做任何冬季在森林中作战的装备。苏军大量使用战斗车辆,而在芬兰的冬季,这些车辆必须24小时不熄火才能保证油料不会冻住,结果造成苏军第一次进攻的惨重失败。苏军随后被迫重新制订作战计划,增调兵力,调整部署,收缩战线,将进攻重点放在卡累利阿地峡实施进攻。”

“苏军的作战方法不适应战场条件。苏芬边境是一个不同于中欧平原的特殊战场。这里湖泊纵横,森林茂密,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气候严寒,不利于苏军重型装备和大规模兵团的行动,却适合于芬军轻装备、小兵力的使用。参加战斗的苏联军队主要是由来自于南方的部队组成,这些士兵不适应芬兰的冬季寒冷和森林中的战斗。绝大部分芬兰人还生活在农村,他们自己的御寒衣物已经足可以使他们在严冬中战斗,今年的冬季是芬兰历史上有记录的最寒冷的三个冬天之一。而集中优势兵力突破曼纳海姆芬军防线的苏军,因受道路所限常常形成兵力拥挤,结果成为芬军机枪射击最有利的目标。踏雪行进的苏军步兵因前进缓慢,常与坦克脱节,结果经常被机动灵活的芬军各个歼灭。苏军炮兵因受观察的限制,常常误伤己方部队。在拉多加湖以北沿林间道路行进的苏军纵队,因机动受限,不便展开,首尾难以相顾,坦克与火炮则陷于无用武之地,常常没有发挥作用便被芬军击毁。”“此外,苏军的人员素质严重下降。这是因为在1937年至1938年的‘大清洗’后上任的许多年轻的师级指挥官都缺少实战经验,也缺少指挥器材,在作战中常常情况不明,判断失误,举措缓慢。在大清洗中,苏联军官有80%被撤换,新上来的都是忠于斯大林而不懂指挥战争的。苏军士兵也缺少训练,在有的战线,苏军士兵甚至被要求手挽手唱着革命歌曲向芬兰战线挺进,结果死伤惨重。而熟悉当地环境的芬军则充分发挥滑雪特长,避免正面作战,以小分队广泛进行伏击战、阻击战,采用打了就跑的战术,突袭苏军的翼侧与后勤,切断苏军的补给,使苏军的火力优势无法发挥,经常陷入挨冻受饿的境地……”

水井看完了报告,将照片和报告一起收好,然后拿起了电话。

很快,这份报告和另外几份关于苏联军事情况的报告,一同出现在了杨朔铭的办公桌上。

杨朔铭看完了报告后,想了想,问道:“按照这份报告的内容,苏军恐怕很难在短时间内打下芬兰了。”

“是的。”水井说道,“但据我们了解,苏联最高领导人对芬兰志在必得,不管付出何种代价,都要拿下芬兰。所以哪怕苏军损失再大,只要芬兰不投降,苏联的进攻就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