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元首之死(第2/3页)

希特勒在攫取了德国的最高权力以后,考虑到自己面临的威胁会越来越大,于是实施了另一项有关他自己个人安全的修正方案。方案中史无前例的条款是,保护国家元首得到了国家资助。于是希特勒身边的人顺应时势,努力为自己打造势力基础,扩大影响范围,不失时机地为自己谋取利益。他们之中,海因里希?希姆莱最为引人瞩目。希姆莱成功地扩充了势力,在希特勒的安全部门推行更为严格、全面的审查。屡次争执后,希姆莱说服希特勒任命他为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安全部部长。帝国安全部将取代之前的元首保卫队,负责保护希特勒和其他政要的安全。

角逐掌控保卫希特勒安全工作的争斗因此持续升温,并达到了最激烈的程度。希姆莱的元首保卫队半途而废,被吸收进了常规警队,从属于内政部。之后,剩下的三个竞争者——帝国安全部、党卫军护卫队和警卫队——被迫进行了明确分工。在职权范围重叠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建立分散的势力范围,护卫责任由党卫军护卫队承担;保镖、仪式警卫、岗哨人员由警卫队提供;帝国安全部提供专业警力支持,包括监视和调查。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难以攻克的屏障,阻止任何想要伤害希特勒的人。

希特勒周围的安全措施曾给来访的外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任何进楼的来访者都必须在进入之前经过两个党卫军岗哨。然后来访者被引到接待者那儿领取一个表明身份的通行证,随后再由一个党卫军士兵陪同到相关办公室。接下来,来访者将经过林林总总、多达39个党卫军固定的警卫岗哨。一进入第二层楼,也就是希特勒套房的所在地,入访者将面对一个显然更加严格的检查和一丝不苟的身份核对。任何没有有效通行证的人都可能被逮捕。离开时,来访者也要在陪同下返回接待处,在那里交还通行证。希特勒的交通安排显然是安全保卫工作关注的另一项内容。希特勒早期热衷汽车,早在1923年他就拥有一辆红色的“梅塞德斯”(奔驰)轿车,但是在啤酒馆政变中这辆车被慕尼黑警察没收了。之后,他获得一系列汽车,主要有“梅塞德斯”或“迈巴赫”大型高级轿车,这些车用于希特勒的个人事务或是政治事务。希特勒上台后,开始收集一些经过特别改装过的“梅塞德斯”,其中有的被改装成了装有防弹轮胎和5厘米厚车窗的装甲车。据说这种车既可以防止炸弹还能防止小型武器的袭击。但是希特勒最喜欢的车还是一辆敞篷巡视车,尽管它有明显安全缺陷,但对希特勒来说,公共场合的露面和公开演讲显然比人身安全更加重要。

除了车队,希特勒还拥有一支小型飞机队。早在30年代初期,他就开始了全新尝试,多次乘坐飞机进行竞选活动。这种出行方式持续到1933年以后,那年,他命令飞行员汉斯·鲍尔负责创建一个“飞行队”。希特勒除了使用当时很普遍的重型飞机“容克-52”外,还使用了一架经改装后的,登记为D-2600的“福克-沃尔夫”公司制造的“秃鹰”飞机作为他的专机。安全措施极其严格。只有鲍尔才可以驾驶飞机,他永远不能透露目的地,甚至对机场官员也不可以透露。D-2600停在柏林滕伯尔霍夫机场一个牢固的飞机库内,由帝国安全部和警卫队联合看管,由一组经过严格审查的工程师进行维修。每次起飞前,都要进行15分钟的试飞,而且严禁携带包裹、邮件和未经许可的行李。

表面上看,在保护希特勒的安全工作上是下足了工夫,也花了不少本钱,但是这个安全体系本身存在着许多根本性的缺陷。最重要的是,对极其敏感职位上工作人员的审查非常不严格,这种松懈态度着实让人吃惊。警卫队内部的情况也是如此,甚至在希特勒周围的亲信中,也普遍存在着同样明显的松懈态度。

或许正因为如此,希特勒认为他的保镖作用有限,觉得他劫后余生靠的是仁慈的上帝关照。他对身边的保卫者毫无耐性是众所周知的。他对警察心生厌恶。也许是因为不能忍受被监管,他经常对党卫军巡逻人员吼道:“去保护好你自己吧!”希特勒自己还不止一次的对来访者说过:“我随时可能死于罪犯或白痴之手。”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能明白,只要他决心刺杀希特勒,机会还是很多的。他们很快就能知道,虽然他们的刺杀目标一直在不停地完善、重组安全体系,但是这一切都进展缓慢,离真正的完善还有很大距离。他应该能够看到,出席各种公开场合的活动是他们的刺杀对象的例行公事,而在这些场合有大量的群众足以制造混乱局面,他们可以乘机逃走。成功刺杀希特勒的机率其实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