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三羽乌”温泉会议

“如果这计划能够实现,这黄河水可就真的要变清了。”赫千里听苏芳念完之后,不由得感慨地说道。

“你我都是科学工作者,要是也说出‘圣人出,黄河清’这样的话,可就让人笑话了。”张含英笑道。

“是啊,黄河水清不清,本就和圣人没什么关系。”苏芳说道,“其实黄河水并非都是不清的,得看是那一段,象汉朝初年成书的《尔雅·释水》就已经注意到,‘河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即黄河在汇合众多支流前,并不浑浊。”

“不错,自民元以来,经过历年的科学考察,咱们现在已经能够准确地知道,5464公里长的黄河,只是1992公里长的中下游是浑水,占总长度一半以上的黄河上游,即从河源至河口镇这一段,水是清的。”张含英说道,“不过中国古代的学者习惯于坐而论道,忽视对自然界的实地考察,对于黄河的了解,大多局限在眼前所见和道听途说中。象唐人孟郊‘谁开昆仑源?流出混沌河’、宋代王安石的‘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等关于黄河的诗句,都不过是文人想象之作而已,并不能当成事实。”

“普天有道圣人生,大地山川尽效灵。尘浊想应淘汰尽,黄河万里一时清,”赫千里感叹道,“古时的中国人最大的梦想,就是出现圣人。这个圣人,当然不是普通人,也不是指孔夫子这样的学问家,只是那些君临天下的帝王才担当得起。几千年来,许多中国人总是希望出个好皇帝,能够带来‘河清海晏’的太平盛世。‘黄河清’被视为会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祥瑞,但‘黄河清’与‘圣人出’究竟有什么因果关系,没有人能说清楚,期盼‘河清’,不过是一种希望摆脱现实烦恼的精神寄托而已。”“错误的认识必然导致错误的看法,就象国人关于治理黄河的错误认识,如同有史以来及当今的一些水利专家以及关心黄河治理的学者一样,大家都普遍地认为,黄河‘水少沙多’为其突出特点,把它看作一条‘害河’,认为‘治黄’必以防洪为主,在‘蓄、塞、浚、疏’四法中只能用‘蓄’‘塞’两法,即用水土保持、拦河蓄水蓄沙及加高加固堤防以堵塞可能发生的破堤泛滥。庶不知它乃是我国甚至世界上最优的‘利河’。”张含英说道,“如以我国及世界公认的‘利河’长江和它作一比较,长江比黄河流域面积大二点三倍,年流量大十六点八倍,而在中下游所造成的人类最宝贵的冲积平原反而只有一半。长江冲成的十二点六万平方公里土地,供水充足,是多么宝贵呀!而黄河竟冲成二十五万平方公里土地,可耕种两季,虽用水感不足,更觉其宝贵!假使人们细想何以黄河能淤出如此大量的土地,正是由于其水少沙多,其含沙浓度极高的黄水已淤成了二十五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所以我们要尽力据以淤灌它,而且希望它继续淤出更多的土地,以适应我国人口之众多的情况。如今长江每年只能淤出一千多亩田地,人们嫌其太少太慢,而我们对黄河更应寄以厚望。我们希望黄河有更多的水土冲下来,而不是保持在上中游而完全不下来。水土保持的目的是保持那里肥沃的表土,是应该的,是合理的。但是河槽里的黄土尽可冲下来,以饷下游,两者并不矛盾。只要措施得当,黄淮海平原必当成为真正的膏腴之地。”“我国本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外国人说我们只有全球百分之七的耕地,却养活着全球百分之二十以上的人口。就是说我们能以少量的耕地充分利用水资源以养活偌大人口。凡国家的水资源消耗主要是用在农田上,约占百分之八十至百分之八十五。我国夏季海洋湿暖气团登陆的占百分之七十的全年水量,多半由农作物利用掉,部分多余的成为地面流即径流,集流成江河,连同地下潜流,成为河中的川流。川流乃是残余的水资源,部分可以抽起来用于灌溉、工业和生活用水。以前由国内某学者提出的水资源,却定义为所谓江河出口综合的年水量,竟不包括植物蒸发量这一大笔水量,于是得出我国水资源贫乏、在全世界排行第六的错误结论。”高海石说道,“而我国在淮河以南及东南部水量有余,两广年种三季作物,江淮两季半,缺的是耕地,不是缺水。黄淮海也勉强能种两季,东北种一季,利用冬雪融水亦已足用。全国唯有西北真正缺水,而可耕地很多,俗称‘有水便是地’。总的说来,我国最缺的是可耕地,通过调节多年平均年水量尚能养活偌大人口。明白这点,若正确地运用水资源,黄河‘水少沙多’,不是坏事。”

这场在水利部会议室召开的由中国国内知名专家参加的会议,规模虽然不大,但气氛热烈民主,讨论内容中肯客观,只是与会者现在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这一次会议,定下了中国未来水利建设发展最为重要的内容。这次会议的结果,将促使中国人在世界水利建设史和农业发展史上写下极为辉煌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