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美国纵队”(第2/3页)

“这就是岛国没有纵深的弱点,这是日本的死穴,只要我们点得中,他们就别想打赢。”杨朔铭说道。

作为和段祺瑞一样的在日本当年向中国逼签“二十一条”时一力主战的北洋军阀,冯国璋的骨子里并不乏血性,如果说前些天在总统府对是否开战问题的表态还有些做作的话,现在的他,可以说真正的下定了决心。

“海参崴是日本陆军蓄意挑衅,这一次在对马海峡,日本海军又是先行开炮,这表明日本军方已经决意撇开政府一意孤行了。这场大战已经不可避免,从现在开始,我们不能再抱什么幻想了。”冯国璋说道,“虽然政府还未向日本宣战,但这只是外交方面的策略,全军上下,当抱定必胜之决心,同倭寇决一死战!”

冯国璋之所以这一次真正下定了决心,是因为他从现在开始,就已经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在刚刚结束的那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范围内的战争中,曾经雄霸七海的大英帝国,在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以及水面舰艇的破袭作战攻击下,竟然险些败北。德国的海上破交作战和潜艇战将英国岛国的弱点暴露无遗,这一残酷无情的事实引起了各国军事专家的重视和研究。

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次海战得失,中国军方高层也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总结,针对中国和日本很可能再度爆发战争这一假设。中国总参谋部和海军部不止一次的进行过内部推演,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水面袭击战结合潜艇绞杀来扼杀日本列岛海上运输线是打败日本的最佳作战方式。

而现在中国海军针对日本海军的部署,就是根据这一设想进行的。

此时,随着作战指挥大厅里军官们的忙碌身影,中日两国间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战的序幕徐徐拉开。

1921年3月26日,山海关。

一身笔挺军服的乔治?史密斯·巴顿昂首挺胸的走在了古色古香的街巷中,此时的他,正要去他喜欢去的那家餐馆就餐。

来到中国的这些日子,他已经深深的迷恋上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不过,对巴顿来说,他更怀念的,是在欧洲和他以前有些瞧不起的中国人并望作战的日子。

对于一名相信自己是从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古罗马军团战士、拿破仑麾下的元帅、古希腊重装步兵、东罗马贝利撒留将军的骑兵、斯图亚特王朝的苏格兰高地人等多个著名的、英勇善战的不同时代的军事角色“转世”而来的军人来说,战争的结束简直就是噩梦。

巴顿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圣加布里埃尔,父亲乔治?史密斯·巴顿是一名地方检察官,1877年毕业于维吉尼亚军校。巴顿的家族中有多人参与过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战事,很多人为国殉职。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巴顿崇拜南北战争时期的南军将领“石墙”杰克逊将军,巴顿家族的多位成员都曾在杰克逊麾下任职。这些人作战勇敢、指挥有方、充满自信、战绩赫赫,成为巴顿效法的楷模。

巴顿于1903年考入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后来进入西点军校深造,1909年毕业,1911年12月,巴顿被调入美国陆军参谋部任职。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顿作为潘兴将军的副官和潘兴一道奔赴法国,在法国,巴顿被中国军队当中的坦克部队深深的吸引住了,他主动要求随同中国军队参战,在战斗中巴顿表现英勇,不但获得了美国政府颁发的“优异服务十字勋章”和中国政府颁发的“白鹰勋章”,还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这为后来巴顿负责组建训练了美国陆军的第一支坦克部队打下了基础。巴顿后来还担任了这支坦克部队的指挥官,指挥这支坦克部队同德军作战。

巴顿性格暴躁易怒,但作战时勇猛顽强,指挥果断,富于进攻精神,获得了中美坦克部队官兵们的一致好评。巴顿热爱战争,他认为他所具备的特殊而有限的才能注定要献身给战争。巴顿作为一名职业军人,没有任何虚伪的谦恭,他有着充沛的力量和超人的精力,对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信念极为赞赏,这也是他获得中国同行们的好感的重要原因之一。

巴顿来到了饭馆,找到一张桌子坐下,他胸前佩带的亮闪闪的勋章很快便引起了周围的人们的注视,店老板和店小二看到他,立刻满脸堆笑的迎了过来,没等他吩咐,店老板便将他爱吃的羊肉泡馍亲自端了上来。

巴顿大口大口地享用着自己爱吃的美食,这时邻桌食客们的谈论声吸引了他的注意。

“知道吗?又要打仗了,听说日本人在海参崴烧杀抢掠,打死了咱们不少人,现在政府正在和日本方面严正交涉呢。”

“海参崴?那地方本来是咱们中国的,大清国那会儿让老毛子给硬抢去了,这会儿怕是日本人又惦记上了,所以才出的这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