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贪污犯即卖国贼(第2/3页)

当伯尔尼发现快速战列舰分队遭到重创之后,他意识到这场战役的失败已经成了定局,他手中硕果仅存的四艘战列舰很难对付四艘“拜恩”级战列舰,再打下去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因而无奈地带着剩余的英国军舰退出了战斗。德国公海舰队剩下的8艘战列舰和2艘战列巡洋舰终于平安的回到了基尔港。

日德兰海战结束了,在这场空前绝后震惊世界的大海战中,英国皇家海军总计损失了23艘战列舰和6艘战列巡洋舰,12艘巡洋舰以及大量的辅助舰艇,官兵伤亡近4万人,可以说主力尽失,盛极一时的“大舰队”就此灰飞烟灭。德国公海舰队则损失了18艘战列舰和3艘战列巡洋舰,9艘巡洋舰,7艘驱逐舰和15艘鱼雷艇,13艘其它舰艇遭受重创,官兵伤亡近3万人,损失也是极为惊人的。

日德兰海战彻底改变了英德两国海军力量对比,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战役。在日德兰战役结束后,英国的海上优势不复存在,因此曾经也是海军出身的中华帝国武义亲王黎元洪才会说日德兰战役英国失败了,如果从损失上讲,的确德国人是胜利者。

但杨朔铭知道,现在德国海军虽然拉平了和英国海军之间的差距,但并没有取得绝对的优势,而且因为英国海军的巨大损失所出现的力量真空可以由美国海军和日本海军来填补,而德国则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德国的盟国奥匈帝国和土耳其都是拉不上台面的小伙伴,不拖后腿就不错了)。因此德国海军虽然凭借日德兰一役获得了暂时的优势,但这种优势注定维持不了太长的时间。因此蔡锷才会说德国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

“德国海军此前虽扫荡英国海岸,毁其船厂多处,但并没有摧毁英国造船工业的根基。”蔡锷说道,“美国海军已经进驻英伦本土,听说日本海军也准备派大舰远赴英国,这样一来,德国仍然无法打破海上封锁。”

杨朔铭看了看袁世凯,此时的袁世凯脸上阴晴不定,显然是对自己有可能站错了队而担忧不已。

“英国海军虽有美日助阵,但损失过巨,一时难以恢复,如今法国国都已失,俄国连战连败,国内暴乱四起,协约国想要打败德国,已经不可能了。”黎元洪接着说道,“我国不应继续参战,陷入过深,否则协约国战败,我国亦不免大受其累。”

听了黎元洪的话,袁世凯的脸色变得更难看了,他的目光来回扫视着群臣,似乎是有些不太甘心。

“现在我国绝不可中途退出。”海军大臣刘冠雄说道,“我国如现在退出协约国,一则失信于友邦,为全球所不齿,二则会给日本以可乘之机,战后如日本再犯我国,当无一国肯出手相助了。”

“刘总长所言极是。”首相杨度说道,“合六大国之力,战不下德国,绝无可能。”

“兵法云:‘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我军如今在欧陆作战之兵已不下二十万人,饷械补给虽有英法美等国接济,但耗费仍不可胜数,若战事旷日持久,我国经济必将难以负担!”黎元洪的声音变得高昂起来,“哪怕最后能够得胜,但打得民穷财尽,对我国又有何益?”

“无论如何,咱们现在也得咬牙坚持,把这一仗打完!”袁世凯有些恼火地说道,“只要把这最艰难的时候熬过去,以后便是我华夏腾飞之时!”

看到袁世凯动了真怒,黎元洪的脸上憋得通红,他强忍住了怒气,没有再说什么。

御前会议就在这样压抑的气氛中结束了,当杨朔铭起身准备和众人一道离开时,一位内宫女官叫住了他。

“杨督办请留步,皇上召见。”

杨朔铭点了点头,又坐了下来,等到众臣依次退出,女官带着他来到了后宫的袁世凯书房中。

脱去了大元帅军装的袁世凯换上了一身团龙纹的金色汉服,显得很是朴素,看到杨朔铭进来,他笑呵呵的打着扫呼,而在袁世凯身边侍立着的一名戴眼镜的瘦高个年轻人,则取过了一张紫檀木椅子,请杨朔铭坐了下来。

杨朔铭立刻便认了出来,眼前的这个年轻人便是袁世凯的第五个儿子袁克权。

袁克权和袁克定袁克文兄弟一样,都是袁世凯很器重的儿子,在袁世凯举行皇帝登基典礼时,曾经让他们兄弟三个同穿一样的太子礼服,用意是什么再明白不过了。

杨朔铭和袁世凯父子见礼之后便在椅子上坐了下来。和中国历朝历代臣子见了皇帝都要跪下磕头的礼节不同,袁世凯的弘宪王朝则完全废除了这些旧礼,袁世凯在主持祭孔大典时也不行跪拜礼,使君臣之间更显平等与亲近,这对实行了几千年封建旧礼制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曾经是“戊戌变法”的先锋的康有为则对此极为不满,公然叫喊“万国礼教主无不跪,中国民不拜天,不奉耶稣,又不拜孔子,留此膝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