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焦躁的美国(第3/4页)

直到俄国远征舰队抵达西比路岛,世界第三海军用了六个月航行到远东,却只花了两天就折戟沉沙,才让他和整个美国幡然醒悟,强大的经济实力并不代表强大威慑力。

当西比路岛海战的结果传至美国,金融界松了口气的同时,美国政府却却陷入了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恐慌中,李默那个疯子已经取得了西北太平洋,还在继续向西南太平洋上渗透,而因为檀香山和存在,东太平洋也正在慢慢被笼罩在铁幕中。

美国正在被有意无意的卷入一场谁也无法预测的军事竞赛中,无论是经济还是制造业水平,美国都不害怕这种竞赛,可在科技尤其是军事科技上,美国别说和李默比了,就是和欧洲比都远远不如。

当新华帝国八艘新式主力舰只用了五十秒就用摧枯拉朽的主炮,击沉被誉为俄国和法国双重骄傲的皇太子号战列舰后,世界仿佛被狠狠砸了一锤子,无数国家的领导人,无数的海军将领都陷入了焦躁和深思中。

英国和德国率先启动了第二代战列舰的研究和建造,法国果断的抛弃了潜艇,放弃了小型鱼雷制胜的理论,也加入了其中,意大利、奥匈帝国、甚至奥斯曼帝国都在继续努力,而堂堂的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却因为技术不足,不得不继续建造老式的战列舰。

这是多么可笑的事情。

所以当俄国远征舰队全军覆没,俄国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暴乱,和安加尔斯克会战结束后,费尔班克斯立即派出了国务卿约翰海伊前往北京,这个速度甚至比索尔兹伯里的卸任访问还要快。

因为美国知道,如果再不想办法牵制李默,如果让李默的军队继续向西打通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这个进入西伯利亚的大门,甚至推进到乌拉尔山的亚欧交接点叶卡捷琳娜堡,那么新华帝国的陆地威胁将彻底消失,李默就可以全心全意的把所有目光都投入到太平洋上,已经迟缓的美国将被彻底的扫出太平洋。

所以,美国需要俄国,甚至比欧洲更强烈,所以费尔班克斯在派出了约翰海伊做代表调停中俄战争后,又立刻联系了英法两国,向尼古拉二世提出了停战贷款的保证,同时源源不断地军火船也已经待命准备随时起航,希望等待谈判结束后帮助尼古拉二世镇压国内暴乱。

但问题是谈判才开始三天,就停摆了。

而且还是无限期的休会。

眼看着休战期即将结束,硝烟又开始弥漫,费尔班克斯亲自出马,致电英法德意奥等国,最终在他的串联下,北京和圣彼得堡同时答应再休战一个月。

与此同时,新华帝国外交大臣唐绍仪却马不停蹄的赶到了华盛顿,在美国国会用娴熟的英语,发表了“世界,应该学会聆听东方。”的著名演讲,他在演讲中毫不客气的指责了俄国在数百年间不断侵吞西伯利亚的事实,谴责了一些国家无视一个拥有四亿人口大国的声音,并且表示新华目前的所作所为只是在收复故土,而且新华愿意在各国的监督下,在未来一年内裁撤超二十万吨以上的军舰,但最后他也表示,这一切都基于目前的谈判,如果在这一个月内双方依然毫无进展,那么新华将立刻退出谈判,转而寻求军事解决。

这是个威胁,却是个不得不让世界聆听的威胁,后来的史学家一致认为,如果说龙国章那句著名的“帝国在等待”,拉开了新华乃至世界进入帝国主义的大幕,那么唐绍仪的那篇“世界,应该会学聆听东方”,则代表了世界从此开始认真聆听东方的声音。

随着唐绍仪的话,单边的,多边的谈判一场接着一场,从圣彼得堡到巴黎,从伦敦到华盛顿,从费城到北京,整个世界都差点要被卷入了进来,而让人奇怪的是,在国内暴乱不断升级的情况下,俄国谈判代表谢尔盖维特伯爵,却至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话,也宁愿继续僵持。

这个情况,开始让美国大感棘手,也更加焦躁不安,谁也不知道这位全权大臣到底在打什么注意,纷纷开始转向尼古拉二世,但维特的一封电报却使得尼古拉二世也不再管谈判,而是转头专心对付起了国内开始向农村蔓延的暴乱。

谢尔盖维特的电报很简单,只有很短的一句话,“如果陛下不再信任我,请撤换我的全权职务。”

这位俄国财政大臣,谈判全权代表到底在搞什么鬼?

费尔班克斯想不通,龙国章想不通,还在前线的赵龙也想不通,就连俄国国内都出现了一片对维特的口诛笔伐,想不通他为何竟敢眼看着俄国陷入越来越剧烈的动荡,看着暴乱从城市蔓延至农村,看着新华陆军在西线不断集结,却继续无动于衷,他到底想干什么?

“元寿,你说这个谢尔盖维特到底在搞什么鬼?他虽然是俄国首屈一指的权臣,尼古拉二世也把他视为心腹,但他就真的不怕我们杀入叶卡捷琳娜堡?”龙国章趴在办公桌上愁眉苦脸,一半是因为谢尔盖的怪异举动,另一半却是因为手上那批缴获的俄国军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