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南非之殇(九)(第3/3页)

与韦泽的行动相比,韦坤的考虑就基于让别人在前面努力,韦坤希望能够在后头收割。韦坤自己当然知道自己的小算盘以及支墩建设背后的诡计,所以王明山的反对让韦坤原本那些希望诡计得逞的小心思受到不小的伤害。

“韦坤,你前面的所作所为我都很欣赏。你能拿了自己开发出来的竹笋,我当时觉得你和你爹很像。都督这一生,都是他拿东西给我们,他拿东西给国家。然后呢,我们觉得他拿出的东西我们不喜欢,人民觉得他让大家越来越累。我想你大概能理解这点。”王明山有些怀念地说道。谈起韦泽,王明山能想起的就是他自己的一生是如何跟随着这位伟大的皇帝前进的一生。几十年如一日,看着只是弹指一刹。但是回过头看,才知道到底建立起何等的丰功伟业。

韦坤却没有这样的感受,王明山描述的世界与韦坤认知的世界有太大的差距。例如韦坤觉得读的是韦泽主导编写的教科书,指导社会运行的是韦泽起草的宪法上衍生出来的法律。看到的是对皇帝韦泽同志的尊崇,听到的是对韦泽皇帝同志的敬爱。这与王明山所说的“革命功臣对韦泽不喜欢,人民对韦泽不满意”完全不是一回事。

“王书记,既然当年你们并不喜欢我爹。那为什么要跟着他走?”韦坤调整了情绪之后,带着强烈的情绪质问着王明山。

王明山并没有因为这样的指责而生气,他甚至觉得韦坤能够只用这么指责的情绪已经证明这娃挺有涵养的。即便韦坤现在是破口大骂王明山是奸贼或者胡说八道,王明山都不觉得意外。而且王明山相信,这场官司即便闹到韦泽跟前,韦泽也会支持王明山。

“韦坤,我们跟着你爹走,唯一原因就是不跟着你爹走,我们要死。”王明山郑重地说道。

韦坤一愣,他从来没想到事情竟然是这样。然而转念一想,他突然明白了为何他母亲那么聪明的女子竟然肯给人做妾室。不管别人怎么看韦坤的母亲李仪芳,在韦坤的心目中,母亲李仪芳不是个趋炎附势之辈。如果当年的世道如同现在,国家极力鼓励女性出来工作,宣传“妇女能顶半边天”,通过法律和制度保证妇女独立的财产权。想来李仪芳绝不会靠男人来生活,更不用说沦为家族向上爬的贡品。以李仪芳的个性,如果不是真的走投无路,她无论如何都不会同意被献给某个“山大王”。

“山大王”这个形容韦泽的词,是韦坤听母亲李仪芳说过好多次的话。即便是李仪芳对韦泽本人并不小看,但是李仪芳也是用这么一个充满负面意思的词汇来形容当年对韦泽的看法,即便那时候韦泽已经是太平天国的堂堂齐王。最近韦坤接到母亲李仪芳的信,信里面讲,李仪芳没有跟着韦泽北上去北京。而是在南京买了一处她非常喜欢的房子,一个人在那边住。而且李仪芳还透露出一些想让韦坤的老婆带着韦坤的孩子到她那里住的意思。

这样的独立的李仪芳才是韦坤熟悉的,但是别人看到的李仪芳则是一个不争不抢,更没有嫉妒情绪的皇帝韦泽同志两位夫人中的一位。这种与事实不同的看法让韦坤认同了别人其实没有宣传的那么尊敬皇帝韦泽同志的可能。

王明山不管韦坤怎么想,他感叹地说道:“当年我等追随都督,是跟着都督就能活的更好。至少十个里头能活下来八九个,至少也是七个人。别人说一将功成万骨枯,但是跟着都督,我们牺牲的远比活下来的要少得多。而我们只要能够活下来,就能得到荣誉,报偿。所以大家觉得这时候再骂,那就真说不过去。”

韦坤傻呆呆的听着,也不知道该怎么评价王明山这位革命功臣。能够如此坦率的说实话,韦坤感觉非常佩服。

“韦坤,以我的看法,我觉得你爹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教大家读书认字。你……你哥他母亲在你爹的指导下编写了《新华字典》,这真心是大事。满清也编了个《康熙字典》。鞑子们装着有文化,弄得字繁复不堪。你爹公开说,确立简体字,编写新华字典的目的就是要能更加有效的普及文化,普及教育。一个十笔就能写完的字,和一个三十笔才能写完的字,更容易的学的是哪个字,这是明摆的事情。正因为大家读书认字了,这才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明白你爹到底在说啥。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认同你爹所说的话。欲取之,必先予之。我现在才明白这话是多么对的话!”

王明山的语气越来越激动。韦坤则听的越来越呆愣。身为韦泽非常器重和新任的革命兄弟王明山描述出来的那个世界,与韦坤想象的差距太大。但是,韦坤又觉得王明山描述的这个世界,才更像是一个真正的世界。那种表面上无比正确美丽的描述,看着太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