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坚定者(五)(第3/3页)

在这样的绝望之中,有人肯用唱经的方式来安抚众人的情绪,这符合了众人的需求。按照传统,在不同的教士面前,这些人按照相同的姿势一排排的跪好,所有人都目视教士,露出了虔诚的表情。

教士们就吟唱道:“信道的人,不可舍同教而以外教为盟友;谁犯此禁令,谁不得真主的保佑……”

听到教士带来的马赫迪大人的训令居然是这样的,众人脸上都露出失望或者紧张的神色。他们是响应马赫迪大人的号召,是服从了神圣教义的号召而来的。而战斗的号召中激发起大家情绪的无疑是“真主把世间的一切都赐给了信众”的话。如果真主真的是如此对待信众的,那么此时的局面就该是真主的战士们摧枯拉朽的干掉中国人,然后把喀土穆劫掠一空才对。

事实证明,这种美梦并没有出现。不仅美梦没有出现,此时众人面对着噩梦降临的可怕现实。他们反过来落入了卡菲尔的陷阱,落入了卡菲尔的魔掌。而此时教士们居然再次让大家去为真主奋战……

“……除非你们对他们有所畏惧。真主使你们防备他自己,真主是最后的归宿!”

“……信道的人,不可舍同教而以外教为盟友,除非你们对他们有所畏惧……”

“……信道的人,不可舍同教而以外教为盟友,除非你们对他们有所畏惧……”

……

教士们一遍遍的把经文向众人讲述,成段的念,拆开来再组合起来念。公开让信众们投降当然是不行的,不过让信众们在听经的过程中自行领悟真主的指示却是教士们的责任。特别是在这样绝望的时候。让信众明白真主并非是那种只有一根筋到底的神。

传教过程只讲这么一段,等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明白这段的意思之后,众人明显分了两类,有一类觉得明白了,还有一类觉得还是靠自己跑路更有效。

不管这些人做了什么选择,家在喀土穆附近的部族或者大家族中不少人开始不辞而别。的确有那种一定要为真主战斗到底的类型,例如马赫迪大人本人和他的直属部下。不过大多数人都是因为相信真主能引领大家获胜,这才聚集起来的。现在大家认为通过真主的试炼,也就是杀光中国人的难度太大,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能力之外,那么真主对完成试炼者的赏赐也没了可能。在此时,除了离开之外他们也没了别的选择。

埃尔多安所在的村落的群众就是这么选择的,因为攻破了城堡,他们抢掠到的东西很多。除了屠宰场之外,那些供销社中的物资可让这些人开心了好久。现在不得不离开,这些人难免情绪更加激动。

“那个马赫迪真的是经文里面所讲的末日英雄么?”有人忍不住质疑起来。

“马赫迪大人绝不是骗子!”立刻有人反驳。

“如果他不是骗子,那么为什么打不赢?”

“打不赢,肯定是因为你不够虔诚,没有下定为真主战斗到底的心!”

争执很快就到了核心理念的高度,这也是没办法的,既然失败的事实已经无可掩饰,除了这种核心理念之外,也真的没有其他因素还能在此时拿出来当做论据。必须说的是,这种论据还很有自洽性。

虔诚的信徒会得到真主的赐福,而虔诚的信徒无疑是不怕死的,不怕死的信徒当然会留在战场上战斗到底。问题就在于,人类的本能就是要逃避死亡,逃避恐惧。所以把有了这种心思的人定义为不够虔诚,就可以完成逻辑链条。

“不怕死=虔诚=能够得到赐福=能拿到战利品……”

“怕死=不虔诚=无法得到赐福=拿不到战利品……”

所有的问题都变成了对信徒是否虔诚的指责,变成了对正常人性的指责。那些正常的人就没有资格去抱怨得不到真主的赐福,因为问题根本不出在真主身上,而是出在信徒的身上。当然,这种逻辑又反过来证明了真主拥有一切美德,从来不会有非美德的想法。

对于能力低下的这些人来说,想靠自己的能力打破这种逻辑是很难的事情。但是他们都知道自己贪生怕死,他们都知道按照经文来说,他们自己有错。

于是在对自己的否定情绪中,这些人放弃了争论。有些比较虔诚的甚至认为自己需要回去祈祷一下,请求真主的宽恕。自己没能通过真主的考验,实在是很可耻的事情。

在如此的情绪之下,众人经过了50多公里的跋涉,再次看到了家乡的模样。也看到了城堡。几乎是不约而同的,所有人都向着城堡方向而去。他们曾经把城堡劫掠过一番,为了得到更多战利品,大家采取了喀土穆。现在喀土穆打不下来,那么花费更多力气在城堡里面深度搜索一下,也许可以得到更多。打扫战场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肯卖力挤,就一定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