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逐利者(二)(第2/3页)

女侯爵格蕾丝去的那家教堂位于普通民众区域,闻着工业废水与生活废水越来越浓的气味,女侯爵格蕾丝就忍不住孕吐了好几次。但是她坚持住了,这些味道对于普通女孩格蕾丝并不陌生,她的家庭就住在距离这种工人区不远的地方。

父亲是位工厂的技师,母亲是位教会学堂的老师。这两个职位比起普通工人的收入高些,也稳定不少,但是只能让格蕾丝和她的弟弟妹妹摆脱饥饿而已。所以当格蕾丝自幼的梦想就是摆脱这里,不仅仅是拥挤的街道,不仅仅是周围的那些人群。格蕾丝要摆脱的是这里的空气和水,摆脱这里的气味。这里的一切都与格蕾丝幼年时代和少年时代所有的不快联系在一起,摆脱了这里就意味着摆脱了所有的痛苦。

格蕾丝从来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居然又回到了这里,回到了带给她那么多不快回忆的地方。而且格蕾丝还发现那些不快居然没有以前那么强烈。在以前的时候,她哪怕是绕远路都会千方百计的避开这里。而现在这里的一切都与痛苦越来越远,某种意义上甚至只能引发她的一些回忆。稍稍想了想,格蕾丝就确定了理由。她再也不属于这里,这里的一切再也不可能伤害到她。

正在想着自己的事情,随便在靠边的位置上坐下的格蕾丝就看到神父出现在讲坛上。这位神父须发皆白,却不显得老态龙钟。以前的格蕾丝曾经非常喜欢来教堂听这位神父布道,那时候已经须发半白的少白头神父讲述着天堂、地狱,但是这些都不是他主要的内容。让格蕾丝喜欢的是神父讲述着圣经的故事,并且把这些故事与听众们所遇到的痛苦经历对照分析。然后谈论着自强不息对于个人的作用。

能够勇敢的走出去,咬牙吃苦的学习,依托考试体系获得个人的提升。这位神父起到的正面鼓舞作用不可替代。能够心平气和的坐在这里,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在于这里是格蕾丝回忆里面相当光明的场所。

神父还是秉持着一贯的传统,先念了几段圣经里面的内容。等教堂里面的这些人情绪得到了一定的平稳与共性化之后,他的声音突然间提高了不少,“最近大家应该听说了,遥远的中国与遥远的美国之间爆发了战争,而且在战争里面中国人火烧芝加哥,天降大火焚烧了芝加哥。”

先是这么一番铿锵有力的声音之后,神父压低了些声调接着说道:“肯定有人要问,那么遥远的中国与那么遥远的美国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毕竟我们并没有准备移民到遥远的美国,更没有兴趣移民到满是异教徒的中国。”

最后这句话里面的声调颇有嘲讽,很多来听讲的民众都忍不住发出一阵笑声。出于之前的习惯,和二十年前一样穿着普通衣服的女侯爵格蕾丝也习惯性的露出了笑容。但是她的心情却远没有以前那样轻松。

自己依靠的是中国,自己肚子里面孩子的父亲是个中国人,女侯爵格蕾丝已经没办法用事不关己的态度去看待中国。而且不得不说,女侯爵格蕾丝对神父们的理解大大加深是遇到王明山之后的事情了。全世界都知道中华民朝是个无神论国家,这么庞大与强大的国家拒绝承认神灵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政治问题。而且王明山本人对于宗教的看法是如此直截了当,“宗教是心灵上的大烟,让我们忘记真实世界的存在,或者让我们用扭曲的视角看待真实世界的存在”。

既然承认了中国的强大,承认了王明山的强大,女侯爵格蕾丝自然会接受对中国的尊重。即便是面对曾经很喜欢的神父,女侯爵格蕾丝也发现自己没办法像以前那样无条件的接受神父的态度。

神父并没注意到女侯爵格蕾丝的存在,他一直都是如此,所以他的奉献盘上的捐献总是不多。然而神父本人并不在乎。

和以往以相同,神父没有立刻再重复之前的话题,而是转而谈起了现状。普通民众的现状,普通工人为是否更多的失业,农民们的生意是否更糟。话锋一转,神父谈起之前那么多人为了生活不得不离开意大利到别处谋生。美国就是欧洲人排位第一的选择。

“……在基督的地盘上,所有教徒都是一样平等。然而在异教徒,在比异教徒更邪恶的无神论者的土地上,你们认为还会有这样的待遇么?我可以告诉你们,绝对不会有!绝对!绝对!”神父话锋再转,直接触及了最近的大问题。

神父的描述里面强调了三件事,“同为白种人”,“同样遭受了强权的压迫”,“同样感受到朝不保夕的未来”。然后神父给出的药方就是支持美国人打中国人,这不仅是上帝的期待,更是对白种人大有好处的选择。

在最后,神父提出了教会将支持众人购买美国战争债券。这些债券与美国发行的战争债券不同,它们经过教皇的祝福,距离上帝更近。而且在同样赔付额度的情况下,教众们实际购买的价格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