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分离(六)(第2/3页)

当然,李维斯此来的目的除了要拉拢军属之外,另一个任务则是征召愿意跟韦泽走的文官与文人。到了现在,李维斯也完全不在乎自己是不是把太平天国的分裂完全公开化。很快,在安庆街头就出现了新的告示。

这是韦泽的一篇檄文,内容是告知知识份子,为何满清是鞑虏,为何韦泽是中华。

开篇中,韦泽实事求是的告知安徽各地军民,太平天国内讧,建立神权为目的的洪秀全,与反清之后一统天下为目的的杨秀清闹翻了。洪秀全杀了杨秀清。

接着,韦泽阐述到,韦泽参加太平军的目的是为了打倒满清,恢复中华。在这样的局面下,韦泽选择脱离太平天国,继续反清的大业。因为针对对象乃是读书人,韦泽简单却不含糊的讲述了这个过程以及关系,读书人自然能够看懂读书人写的东西。

为何满清是鞑虏,韦泽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分析。

政治上,旗人拥有着极大特权。这些人数量极少,制度却给了他们一半的官员名额。韦泽列数了他一路上杀过逮捕过的满清文武官员,以及与他对战到现在,尚且没死的满清文武大员,这其中一半都是旗人。

在非常隐蔽的鼓吹了一番自己的赫赫武功之外,韦泽问了一个问题,一个时时刻刻防备汉人,一个时时刻刻用旗人压制汉人的政权,难道能算是一个汉人的政权么?一个非汉人的政权,有什么理由让汉人为之效力呢?

谈完了政治,接下来就是经济。韦泽对地主士绅的评价其实比对满清政府的评价还低,所以这部分内容他不是自己写的,只是让岳父领头的一众文人写后,韦泽挑些重点组织起来。即便如此,满清种种制度上的掠夺,苛捐杂税等等问题写的也是非常有趣的。

谈完了经济,最后则是文化。韦泽对满清文化的批判自然是极为靠谱,那金钱鼠尾,到衣服,从跪拜的滥用,到大人这个词的曲解。

这根本不用韦泽编造,历史书上吹嘘的汉人士大夫的高洁与满清的奴才文化达成了鲜明的对比。春秋战国,主君和士人一起跪坐,唐朝的宰相和皇帝一起坐在凳子上,到现在奴才文化泛滥。

在最后,韦泽号召想获得解放的中华儿女,跟着韦泽一起走。韦泽不仅要推翻一个腐朽堕落率兽食人的满清,更要建立起一个清新明快,志趣高洁的新中华。

在安徽日报转移到庐州之后,安庆地方士绅们觉得报纸这东西很不错,于是得到了韦泽的许可,自己创立了一份名叫《安庆新闻》的周刊。周刊也随即刊载了韦泽檄文。有这份在知识份子中影响巨大的刊物,韦泽的檄文立刻传遍了安庆一带。

得知太平天国内部发生了内乱之后,不少读书人倒是以相当喜闻乐见的心情面对此事的。但是韦泽要走的消息又让他们感觉情绪复杂。韦泽完粮纳税的政策无疑大大的得罪了地主士绅阶层,不过此时满清文化已经陷入了死水一潭令人窒息的地步。经世派的兴起可不是江忠源这么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突然出现,而是大批的知识份子同样看到了社会矛盾已经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激烈社会冲突不可避免会爆发。

韦泽的完粮纳税固然大大得罪了地主士绅,却非常有效的缓和了社会矛盾。至少韦泽领导的政府有了收入之后,就不再搜刮。不仅穷苦人日子好过,连富户也觉得少了很多麻烦。不少非大地主出身的知识份子因为没有切身利益瓜葛,倒是颇为赞赏韦泽的行政能力。

得知韦泽要走,不少人自然是满心欢喜,也有不少人相当失望甚至恐慌。

很快,李维斯设立的南下报名点就迎来了头一批人,他们大多数是在韦泽政府里面当临时工的文人,这些人生计本来就不好,在地方上也没有什么实力,完全靠当临时工养家糊口。东王杨秀清死了,韦泽要脱离太平天国,他们更不看好太平天国的未来。韦泽既然号召他们一起南下,他们担心满清重夺安庆之后会清算他们,索性就直接投奔韦泽。

韦泽设立的学校此时也正式停业,王明山刚学完了快班的三年级功课,语文自然是学习“现代汉语”,数学、地理、自然、美术、体育,这些课让王明山眼界大开。加减乘除,小数,分数,基本的几何图形,以及相关的体积、面积算法,这种种东西都打开了在传统文化中无论如何都学不到的知识。

王明山其实已经下了决心,等毕业之后他就干脆去韦泽所在的庐州去当个正式官员。没想到韦泽突然就要走,学校随即停业。王明山焦躁了一天之后决定,自己要跟着韦泽走。

满清是不是夷狄,韦泽是不是华夏,这些对王明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王明山的书还没有读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