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战长沙(八)(第3/3页)

韦泽忍不笑道:“那王兄弟现在可以去铸炮了吧?”

“在下愿意给韦老爷铸炮!”王启年认真地答道。

虽然王启年或许对铸炮的技术早就忘记了,但是作为铁匠,他的本事可不是吹出来的。到了铸炮场,王启年整个人看着就不一样了。

王启秀连忙给王启年递上一副烟熏眼镜,这是韦泽他们开发的产品。这年头眼镜这玩意在中国谈不上流行,却也不是什么特别稀罕的物件。这烟熏镜片虽然比不上墨镜,却也能带上之后用来观察铁水。

“这物件不错!”王启年戴上之后先是赞了一句,然后又说道,“却是有点头昏。”

这时代不流行平光镜,有度数的眼镜自然会让视力正常的人感觉不适应。

高明的匠人都懂得观察铁水,从颜色,亮度上能够分辨出铁水练到什么程度了。在韦泽的时代,钢铁厂的技术人员或许还有这种能耐,不过这能耐是因为他们见铁水见得太多,真的对铁水化验成份,是不靠眼睛的。

王启年就站在铁水炉子前头,定时观察铁水的颜色,亮度。韦泽觉得王启秀就算是够能忍耐高温了,可是与王启年一比,这就高下立辩。王启年仿佛根本感觉不到高温一样,态度可比王启秀要专注的多。

而且对于韦泽设计的天车,滑轮组,王启年只看了一遍,就能很熟练的操作,仿佛这是他设计出来的一样。如此的水准更让韦泽吃惊。

当天,王启年主持两次铸炮,两次都铸出了相当合格的产品来。炮身色泽均匀,竟然没有什么沙眼。即便有的几个小洞,也都极浅,根本不影响火炮质量。

到了这一步,韦泽能够提供的技术终于有了用武之地。韦泽让把炮再给熔了,新铸出的铁炮放进一个外面用煤加热的圆形炉子里头,为的是不让铁炮迅速冷却。然后韦泽把一个内循环水的冷却器从上方放进还红着的铁炮炮筒中,这个降温装置不接触炮筒,只是靠空气交换从炮筒中带走热量。

炮筒外的圆形路子持续加热,让铁炮的外壁比内壁温度高。这是美国人在1860年发明的罗德曼铸炮法,据说能制造某种身管自紧的效果,大大提高了炮管寿命。

等炮口从红热变成了普通的温度,韦泽撤掉了外部的圆形炉子,这次的铁炮膛壁很薄。韦泽用制作米涅步枪时采用的外壁包铁条的方式在铁炮外头以顺时针与逆时针方向缠了两层铁条。即便是这样的安全措施,火炮照样十分轻盈。

这是五倍身管的三磅炮,随便装上车轮就能随部队行军。如果遇到车轮无法行进的地方,靠人背都没有问题。1776年的美国独立战争中,这种三磅炮大显身手,1846年的时候,美国才彻底抛弃了三磅炮,采取了六磅炮。

但是对于韦泽这种习惯野战的部队来说,能够在长江以南的山岭,水网中迅捷行动的三磅炮恰恰是部队最需要的武器。

铸出了自己希望的火炮,韦泽立刻进行了炮筒全火药装填实验。火炮经受住了考验,打出去了炮弹,炮管安然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