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与卜德的文字之交(第2/2页)

卜德认为钱玄同的说法站不住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很多事,《左传》、《国语》都有记载,两相符合”,为此卜德举了6个例子:(1)有神降于虢;(2)重耳(后为晋文公)游历诸国;(3)晋文公分曹地;(4)秦军过周伐郑;(5)楚共王之卒及谥;(6)晋平公疾。如果是一本书一分为二,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另外,有些事情虽然《左传》、《国语》都有记载,但字句、观念上都不同,卜德认为这只能说明两书作者所依据的原始史料之不同,这也可以说明两书不可能源自同一本书。

卜德的论文就其本身来看,是很有价值的,而更有价值和意义的是,他直接参与了当时中国国内学术界的讨论,并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这对于一个年轻的美国汉学家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卜德的论文能发表在《燕京学报》上,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荣誉,因为能在这份高水平刊物上发文章的都是当时中国的一流学者,在《燕京学报》16期上我们看到,在卜德的前后,是夏承焘、向达、张东荪等人的大作。

十多年后,顾颉刚仍然没有忘记卜德和他的这篇论文。1947年顾颉刚出版了《当代中国史学》一书,在论述古书年代考订的一节中他写道:“除了《尚书》以外,比较地为中外学者所深切注意的,便是《左传》和《国语》的著作时代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已为晚清今文家所提出而没有解决的。国外学者对于这问题有研究的要算高本汉了,他著有《左传真伪考》,从文法上证明《左传》非鲁人作,而《左传》与《国语》确为用同一方言人所作,但决非一人之作品。此外卜德著有《左传与国语》一文,由二书的引《诗》多寡上及用‘帝’与‘上帝’的多寡上,证明二书原非一物。国内学者对此问题作考论的很多,冯沅君、童书业、孙海波、杨向奎诸先生对此问题都曾作比较研究。……关于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没有得到定论,总之,《左传》和《国语》二书决非春秋时代的作品,是可以无疑的了。”顾颉刚的《当代中国史学》出版后很快成为一部名著,它全面总结了百年(1845—1945)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其中直接提到的外国人不多,且多是日本老牌汉学家,卜德是极少数西方学者之一,这对于一个年轻的汉学家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无上的荣誉。

顾颉刚在上文中提到的瑞典学者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汉学家之一,他的一大贡献就在于创造性地使用纯粹语言学的方法来解决中国古籍的校释、考证和年代等问题。他的《左传真伪考》(On the Authenticity and Nature of the Tso Chuan)一文最初发表于1926年的《哥德堡大学年刊》上,1927年由陆侃如翻译成中文于该年10月由上海新月书店出版,胡适曾专门为该译本撰写序言——《〈左传真伪考〉的提要与批评》(后收入《胡适文存三集》),可见中国学者对此文以及高本汉研究方法的重视。高本汉在这篇文章中从语言的角度比较了《左传》和《国语》,指出它们在文法上虽然有不少接近之处,但存在一个重要差异:凡用作“像”的意思,《左传》全用“如”,而《国语》则既用“如”,又用“若”。卜德在语言层面对《左传》和《国语》的比较并指出两者的差异显然是受到了高本汉的启发,并继续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顾颉刚一生提携后进无数,但似乎对卜德格外奖掖。他修改卜德的文章虽然只用了一天时间,但在这个美国年轻人身上所感受到的“吾道不孤”一定是异常强烈的,对于一位学术大师来说,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更加难忘呢。

原载2013年6月12日《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