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章 闻弦歌而知雅意(第2/3页)

他闭上了眼睛,回忆那时听到的妙音:“我远远听他奏《韶》乐,那种美达到了如此迷人的地步,以至于我长期沉醉其间,有三个月尝不出肉的滋味,只可惜,那人行踪神秘,可遇而不可求也。”

赵无恤笑道:“夫子切勿妄自菲薄,无论如何,《诗》三百篇,君皆能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已经很了不起了。我又闻夫子曾言,朝问道,夕死可矣,今日难得与夫子相见,故小子想讨教一番。”

说罢赵无恤恭敬一拜,再次将手放到了瑟上,孔子亦将手笼在宽袖里还礼,眯起眼静待。子贡跪坐在侧,连平日里叫喳喳的子路也安安静静,他明白,这是夫子与赵氏君子交流的特殊方式。

闻弦歌,则可知雅意。

方才那曲极为应景的《匏有苦叶》已经道明了赵无恤的意思,这首邶风是歌咏一位年轻女子对情人耐心等候的心情,被断章取义用来暗喻等待友人。

葫芦瓜有苦味叶,济水边有深渡口,渡河?不要着急,快点登上这艘小舟,再听我弹完这一曲。

一曲弦歌盛世悲,两军对峙,维系着无数人的生死、成败、国运、社稷,在孔丘眼中甚至是周礼命运,却也耽误不了他听赵无恤奏完这曲。

因为欲速则不达。

也因为,这或许是和平的最后一曲尾音……

也只有耐不住性子的季孙肥在旁直跳脚,但这是在赵无恤的地盘上,而且他不由自主地被气氛影响,只能在心里狂呼。

“大宗伯,你到底在作甚!”

……

孔子很喜欢唱歌,听别人唱歌要是认为唱得好,就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着他一起唱,即“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所以听到好的音乐,歌之不足,他恨不得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但听赵无恤弹完一曲《黄鸟》后,他却坐着一动不动,批评尖锐。

“小司寇的瑟艺的确生疏了,就如一个初学者似的,像是照着曲目弹,显得生硬,层次把握得不太好。乐的演奏要有层次感,在开始时应是重奏,进入隆重的气氛后应该趋于和谐,然后进入高潮,节奏又要明快清晰,抑扬顿挫,悦耳感人。最后戛然而止,余音袅袅,演奏便算完成了。”

孔子沉吟片刻后又道:“至于乐意和心志,黄鸟黄鸟,无集于穀,无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穀。言旋言归,复我邦族……我能听出小司寇的思乡之情,但却总觉得言不由衷,小司寇莫非是下不定决心归去?”

归去,归去,在孔丘看来,若是赵无恤能放下在鲁国的不臣之心,回归晋国,他便会对他的所作所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但在鲁国,对不起,他的眼中容不下沙子!

孔丘可以容忍一个人私德有亏欠,却容不下僭越不臣之心!

人无完人,前者还能改之,但后者,则是在与周礼作对,在挖周礼的根基!

赵无恤轻轻拨弄瑟弦:“东国大好山河,如何能轻易割舍?若当年夫子奔齐时接受了齐侯的封地,当麾下有数不清的人都仰仗于你时,能做到说归鲁就归鲁么?你我间隙已深,多说无益,我还想演绎一曲,还望夫子能耐心听下。”

“小司寇这次要弹什么?”

赵无恤偏头望着河对岸密密麻麻的三桓大军,说道:“就奏一曲《江汉》罢……”

不待周围数人有所反应,赵无恤便按照方才孔子的指点,手重重拨弄,一曲《江汉》潺潺响起。

“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四方既平,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

曾几何时,三十而立的孔子跟着师襄学乐,在弹奏那曲费事数月来领会的《文王操》时,他一闭眼,就能顺着乐曲感受到作曲者的形象:他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一心要感化四方,心胸宽大能包容天下,他莫非就是周文王?

现如今,随着一曲《江汉》在济水上的中翼响起,孔子又看到了类似的情形。

他眼里的青年君子自信而坚定,他的技艺比上一曲娴熟多了,手下的瑟弦仿佛变成了武夫的兵戈,变成了骑士的马鞭。也许,这才是他真正的心声:武者,戡乱,保大,安民,和财者也,他的志向正是“四方既平,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

但孔丘也顾不上赞赏这志向,齐家、治国、平天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若他本以为赵无恤是想乖顺地在鲁国慢慢苦熬,或者找机会回晋国继承赵氏,那样的话,二十年后他或许能当个新卿。但现在看来,当说出那句话时,赵无恤便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在鲁国取三桓而代之了!

所以最终,孔丘在乐曲里只听到了两个字。

野心!

更何况……此子根本不知何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