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当世高人

尽管整顿吏治的主张不能实现,左雄却没有因此而心灰意冷,放任自流。

对左雄而言,选士和吏治只是一个手段,他的最终目标是要改良社会风气。

为了继续实现这一目标,他改变了策略,从教书育人抓起。

他向朝廷建言“崇尚经术,缮修太学”。

这次,得到了朝廷的准许。

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太学修缮扩建完工,规模大了许多,有一千八百五十间学舍。朝廷从京师及各地聘请了一大批宿儒名师,刘保下令试明经的补弟子,增加甲乙两种,生员各十人,授予京师及郡国老儒生年龄六十以上的为郎、舍人、诸王国郎的三十八人。许多贫寒饱学的才俊通过进入太学,找到了入仕的大门。

在左雄整顿吏治,大力狠抓察举风气期间,一大批才俊顺利被察举为郎中。

事实证明,这样一大批通过了察举的人都是当世的高人。

这些人有:陈蕃、李膺、李固、马融、张衡等。

陈蕃是东汉年间极其有名的名士。

据说,他少年时,尝独处一室发奋读书,庭院以及屋舍十分凌乱。父亲的朋友薛勤来访,不由得眉头皱了皱,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陈蕃头也不抬,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薛勤听他出奇语,知其怀壮志,料其必有高行,不由大为赞赏。

《世说新语》对陈蕃的赞语更是称:“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仲举,是陈蕃的字)

李膺,字元礼,是安帝朝太尉李修之孙,其生性高傲,自视甚高,举孝廉,历任青州、渔阳、蜀郡太守,任内申明法令,恩威并举。史称“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以入他的家为“登龙门”,足见赞誉之高。

比李膺稍早,有一名士,名叫荀淑,李膺曾经跟他学习,奉他为师。这个荀淑在朗陵侯国任职,治理政事明快果断,被人们奉若神明,其生有八子,个个都饱有学问,享有盛名,人称“八龙”,时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评赞。(三国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曹操手下的第一谋士荀彧,就是荀淑的次子荀绲所生。)

李膺虽然以荀淑为师,但青出于蓝胜于蓝,名气更大,荀淑的儿子荀爽去拜见李膺,有机会给李膺驾车。回来后,竟然开心得冲人大呼大叫道:“今天我做了李元礼公的车夫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李膺就这样被人倾慕着。

李固,汉中南郑人,出身于官宦之家。他的父亲李郃是河图、洛书、风星之学的权威,做过安帝朝的太常、司空和少帝朝的司徒,曾参与拥立刘保的谋划,被封为涉都侯。

李固自幼胸有大志,虽出身于富贵之家,然而毫无纨绔弟子的习气。他好读书,常改易姓名,杖策驱驴,不远千里,跋山涉水,寻访名师,研究学问,上面提到的荀淑,就是他众多的老师之一。他遍览各种古本秘籍,成为当代的大儒。他每次到太学,都是秘密地进入三公府,去向父母请安,不让同学们知道自己是李邰的儿子。他对功名并不很热衷,司隶校尉先后五次推举他做孝廉,都被他善意地拒绝了,官府召他去做官,他也只是笑着摇摇头。

马融,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东汉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尤长于古文经学,一生注书甚多,注有《孝经》《论语》《诗》《周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等(皆已散佚),另有赋颂等作品,有集已佚,明人辑有《马季长集》。他设帐授徒,门人常有千人之多,卢植、郑玄都是其门徒。

如果说,陈蕃、李膺、李固、马融这些人是当世高人,那么,张衡则堪称高人中的高人,旷世奇才,名盖两汉。

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人。

家为著名大姓,祖父张堪曾任蜀郡太守。

东汉开国之初,蜀郡还在公孙述的手里,光武帝为了展示自己志在必得的信心,早早就封张堪为蜀郡太守。

吴汉在成都城下与公孙述连番恶战,已到收官之战。

张堪料到破城只在朝夕之间,兴冲冲地从南阳赶往成都。

然而,他到成都的时候,正遇上吴汉抓住马尾从河水中狼狈脱险。

吴汉神情沮丧,情绪失落,收拾行李,就要撤军。

张堪大急,拉着吴汉,大陈公孙述必然灭亡、不应退军的策略。

吴汉接受了他的意见,终于攻克成都。

张堪也因此做上了名副其实的蜀郡太守。